-文/本刊特约记者刘战红
经过赤裸裸的价格战和花样百出的品种纷争之后,内衣市场,这一曾经的黄金市场,将如何自救?创富者在其中又将如何独善其身?
凭着“美体修形,一穿就变”这句让万千女人为之心动的广告语而一夜成名的婷美集
团,不久前信誓旦旦地宣称:将与保暖内衣行业领路者——上海兆林公司联合组建上海婷美兆林公司,推出“新兆林”牌保暖内衣;与掌握尖端保暖科技的中科院中科集团结成战略联盟,推出“中科精工纺”牌保暖内衣;同时依托英国和日本的保暖新科技推出婷美牌瘦暖美体内衣、薄暖时尚内衣。面对婷美的大举“入侵”,保暖内衣巨头北极绒及时出击,斥巨资研发出形美超薄抗寒内衣和美体瘦身保暖内衣,在保暖内衣上引入美体功能,全力以赴抗击即将杀入传统保暖内衣市场的婷美。
“二美”虽然势均力敌,但打出的均是保暖内衣美体牌,“保暖+美体”真能让“二美”的保暖内衣挺过今冬?
保暖内衣一路风雨兼程
1996年,俞兆林发明了导温保暖复合绒,并将这一发明利用在内衣中,从此服饰领域多了一个新概念——“保暖内衣”。
1997年,上海首先出现了保暖性较强的内衣产品,销售一路攀升。
1998年,全国保暖内衣市场已有10多家企业,实际销售量300万套。
1999年,生产保暖内衣企业近70家,销售量为800万套。
2000年,生产厂家开始爆棚,保暖内衣大战剑拔弩张。刚刚进入8月,各保暖内衣企业便燃起了熊熊的招商战火,接踵而来的是品牌形象代言人广告的碰撞,从“中央”到“地方”,电视、报刊,不一而足。葛优、赵本山、韦唯、郑少秋、陈佩斯父子等一批重量级巨星见谁跟谁说“不冷”,这阵势可谓前所未有。
首先,保暖内衣的龙头老大“俞兆林”悄悄笑纳重庆经销商的馈赠,拥有了对“南极人”商标的独享权,但是引而不发,只是暗示对手做事不要过分,否则公司随时有权用法律手段进行质疑。
相反,尾随在“俞兆林”后面的众保暖内衣企业,却是登基心切,为分一杯甜羹,纷纷不惜代价,不分场合,重拳出击俞兆林的死穴——“隔层膜”。
至于排在第三梯队的保暖内衣生产厂商,更是对这一市场摩拳擦掌——既然产品的原料随处可购,生产工艺也不复杂,何不趁机大捞一把?于是纷纷掉转船头,加入到保暖内衣的商战大军中来。2000年闪亮登场的品牌,多属这类企业,外加工的居多,有的甚至还是上市公司。他们打定主意,捞一把便开溜,决不恋战。据统计,2000年保暖内衣生产企业已超过500家,销售量突破3000万套。大量新品涌入,销售渠道拥挤,各生产企业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什么纳米技术、远红外、九孔棉、负离子……但同时也把消费者弄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2000年12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向全国公布了38种保暖内衣比较实验的结果,并重申:“一件保暖内衣相当于两三件羊毛衫的说法言过其实,保暖内衣的保暖效果抵不上一件普通内衣加一件羊毛衫。”一时间,保暖内衣销量急剧滑坡,加之本来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保暖内衣价格开始集体“大跳水”。最初每套价格高达数百元的保暖内衣,顷刻间只售二三十元。
经过2000年这个“赛季”的洗劫,原有保暖内衣厂家已有40%退出历史舞台,另外50%左右的企业库存大量积压,它们或伺机喘息准备起死回生,或就地“吐血”抛售。
从暴利到赔本,保暖内衣行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调整,出现了几家龙头企业牵头、部分中小企业为补充的新型格局。
保暖三剑客羽绒市场走麦城
羽绒服市场的可观利润空间长期以来一直令诸多企业垂涎。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2000年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国内羽绒制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0%,这个高成长性的数字让在同年经历了保暖内衣血战的保暖内衣厂家怦然心动。
进入2001年,保暖内衣行业的两大巨头北极绒和南极人相继宣布进军羽绒服市场,随后俞兆林也开始不断跟进。此前人们将中国的羽绒服行业比喻成一只狼和一群羊,这只狼便是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波司登。当保暖内衣巨头要来瓜分市场的消息一经披露,以波司登为代表的几家在羽绒行业耕耘多年的骨干企业表现出了相当的警惕,有企业甚至放言准备拿出一到两个亿的广告资金将这两个“好战分子”砸回保暖内衣行业。一场羽绒服大战,早早便露出了端倪。
事态的发展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9月份,离羽绒服的销售季节还差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葛优代言的“南极人都市羽绒服”广告便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播,先声夺人的南极人用行动印证了传统羽绒服企业对广告战的担忧。一家企业的企划总监甚至气急败坏地说:“张玉祥(南极人公司董事长)简直就是个疯子”。
然而,这个骂张玉祥是“疯子”的人很快就发现,还有一个比张玉祥更“疯”的家伙——北极绒公司董事长吴一鸣。这个人做了一件这个行业所有企业家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生产鹅绒服,一举打破了羽绒服行业鸭绒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产品结构上彻底动摇了羽绒服行业。面对这样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对手,广大鸭绒服厂家从开始的震惊很快变为“愤怒”,整个行业“同仇敌忾”讨伐鹅绒,于是爆发了一场波及甚广的“鹅鸭之争”。2001年10月下旬,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波司登公司总裁高德康突然宣布,该公司2002年的新产品全部采用鹅绒。行业老大此言一出,仿佛使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立判胜负。
事后有专家分析,在这场论战过程中,北极绒用最经济的方式竟成就了其品牌的传播;而老谋深算的波司登则利用大家大打“口水战”的时间,悄悄囤积了大量鹅绒,完成了产前的准备,这一老一新两个企业成了“鹅鸭之争”的最大赢家。
“鹅鸭之争”的谜底在羽绒服旺销季节到来前的最后一刻被揭开。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吴一鸣的高明和高德康的老辣的时候,没人会想到等待“鹅鸭双方”的是中国近5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作为羽绒服主要市场的北方地区,平均气温高于常年5摄氏度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不管是鸭绒服还是鹅绒服企业,老总案头堆积的来自各地的滞销“噩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摞越高。更要命的是,眼看着这个冬天就要过去,天气丝毫没有变冷的迹象。面对这样的天气,“靠天吃饭”的产品宿命使大家只能接受一个事实:今年就这样了。
没有企业愿意透露真实的产销状况,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积压在厂家和渠道的羽绒服“数量相当巨大”。此时,业内人士指出:“过暖的天气,让2000年冬季保暖内衣市场的无序竞争成了2001年这个冬天羽绒服拼杀的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