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对一些商品的检测和对市场的进一步了解,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珠宝市场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陷阱。
一、以次充好。
此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将B货、C货、D货翡翠冒充A货翡翠。B货翡翠是将天然翡翠经过
强酸浸泡后充胶处理而成
,此种处理方式可以除掉翡翠内部的杂质,并可以提高其透明度。但时间一长会出现胶的老化现象,从而使翡翠表面变得黄而
干,透明度下降。C货是经过染色处理的翡翠,材质虽是天然的,但颜色是假的,时间长了,颜色会褪。D货是一种镀有色膜
的翡翠,材质也是天然的,但表面的这层有色膜时间长了也会老化、脱落。此外还有B+C货,是既经过浸泡充填,又经过染
色的翡翠。按照国家标准,这些经过处理的翡翠在销售时都要注明“处理”二字,但有些商家为了追求高利润,欺骗投资者,
不予注明。
二、以假充真。
这是屡禁不止的欺骗投资者的手段了。最常见的以假充真的宝石如下。
1.染色石英岩冒充翡翠。染色石英石俗称马来西亚玉、马来玉、马玉,由于颜色像翠绿,是仿翡翠的常用品。
2.玻璃冒充水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水晶摆件,但经过检测,这些都只是玻璃制品。有些商家会告诉你这是熔
炼水晶,但熔炼水晶也是玻璃,只不过是将水晶的碎料熔化后凝固而成,和天然水晶还是两回事。
3.玻璃猫眼冒充天然猫眼。玻璃猫眼在几年前还是非常流行的一种人工宝石。其价格很便宜,很多人把它当做天然
猫眼买回。
4.染色蛇纹石玉(岫玉)冒充“血丝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出现了血丝玉,有人说可治百病,可一检测,原来
是染色的岫玉,听说最开始用的染料居然是红墨水。
5.合成宝石冒充天然宝石。例如把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卖,把合成红、蓝宝石冒充天然红、蓝宝石卖等等。到
新、马、泰旅游的人常会买到类似的合成宝石,在国内也有,足以引起人们注意。
另外还有很多以假充真的例子,如玻璃仿白玉(软玉)、玛瑙,镀膜贝壳仿珍珠,塑料仿玳瑁等等。
三、标识不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商品的标识上要注明商品的代号、生产厂家、宝玉石名称和重量,贵金属名称、成色和重量等
详细的说明,但一些珠宝商场这方面却做得不到位。
1.珠宝玉石定名混乱。
把合成立方氧化锆称为白钻、白锆、白宝石、锆石、苏联钻等,极易和天然钻石和锆石混淆。
把白色或黄色的大理石称做白玉、黄玉,极易与软玉、托帕石相混。
把绿色的玉石统称为翠玉,极易与翡翠相混。
按宝石的颜色进行定名,把红色的宝石称做红宝石,把蓝色的宝石称做蓝宝石,把绿色的宝石称做绿宝石等。客气一
点的,宝石还是天然的,如红色的石榴石、尖晶石,蓝色的尖晶石、坦桑石(黝帘石),绿色的透辉石等;不客气的全都是些
合成宝石或玻璃。
还有的就是用一些俗称给宝石定名,如把紫色的萤石称为软水紫晶,常让人以为就是天然紫晶。
2.所用金属材料标注不明确。在旅游珠宝市场常用除金、银、铂之外的非贵金属作为首饰材料。常见的有18KG
P、14KGP,商家一般都称之为锻压金,实际上这都是镀金饰品(GP表示镀金)。这种金属材料白色的常会变色,但商
家有时却不加以说明。有的金属材料做工粗糙,表面不平,分量很轻,怀疑内部根本就不是金属。商家不注明,常有投资者上
当。
四、导购吹捧。
很多商家都设有导购这一岗位,导购的毫无科学根据的吹捧会对投资者造成很大误导。有的说玉石能养颜,可以吸收
体内的毒素,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有的说玉石戴在身上颜色会越来越好,玉本身还会长大。如此之类,越说越神。
五、价格陷阱。
很多商家利用投资者喜欢砍价的心理,标出天价,然后随便投资者砍价,想砍多少砍多少,只要不低于成本价。大多
数时候商家表面上叫苦连天,心里却暗暗高兴。缅甸产翡翠,游客喜欢到这里买东西,想想到产地买翡翠总会比国内便宜多了
吧!可是我见过一个人,他在缅甸买来一个翡翠手镯,标价25000元,他花了2000元买来,可是这种料子的翡翠手镯
在国内正常标价也不到1000元。这种事情太多了。
投资者不是宝石鉴定师,不可能利用专业知识来保护自己不受欺骗。但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购买珠宝
饰品要到专业的珠宝店或商场去买,如要在旅游珠宝商场购买珠宝,那就一定要商家在发票上注明宝玉石的真实名称,所用金
属材料的名称、成色、饰品的价格等一些有关这件商品的具体情况,并索要相关鉴定证书。回家后可以到国家认可的珠宝检测
部门去鉴定真伪,即使发现所买的商品有假也可以凭这些购买凭据到有关部门说理。(邓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