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在沈阳、大连,辽宁其它地方的上市公司(“小辽字号”)在重组上待遇不同,命运有别
□“小辽字号”上市公司重组一是难在资源“瓶颈”。除沈阳、大连两市外,辽宁其它12个市政府可直接支配的经
济资源相当有限,传统辽宁经济“三国四方”格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地集中。二是难在当地政府坚持本地区内重组,不
得“外嫁”,使“小辽字
号”上市公司失去多次重组机会
□重组的出路在于政府加强指导,积极推动,打破条块及所有制的界限,广开渠道,使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通
过重组实现产业升级
ST东北电(000558)日前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接到深交所公司部函,深交所已决定受理其关于恢复上市的
申请;日前上交所也正式发布公告,决定ST鞍一工(600813)自2002年9月16日起终止上市。
地域有别命运不同
其实,ST东北电的重组难度并不逊色于ST鞍一工。2001年ST东北电累计亏损12.6亿元,负债总额35
.36亿元,都是ST鞍一工的2-3倍。但一进一退,昭示了它们在重组上的不同待遇和差距。
辽宁现有58家上市公司,沈阳、大连和“小辽字号”(即沈阳、大连两市之外的地区)三分天下。但和沈阳、大连
对上市公司重组屡有妙手回春之作相比,“小辽字号”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则艰难得多。远的不说,ST东北电的重组,沈阳
市政府的力度可见一斑,为使ST松辽尽快恢复生产,日前沈阳市市长陈政高亲自带队前往ST松辽现场办公,当场拍板解决
13个重大问题。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沈阳市已先后对金杯汽车、银基发展、ST沈新开等8家以上的公司进行了
不同形式的资产重组;大连市也对盛道包装、大连友谊等6家以上公司进行了重组,使该市21家上市公司无一例遭遇“ST
”,是国内上市公司最优秀的板块之一。而在“小辽字号”上市公司中,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重组,除ST鞍一工终止上市
外,ST鞍合成、ST辽国际不仅连续一年半亏损,而且ST辽国际主营业务大幅下降,ST鞍合成主营化纤仍处于半停产、
停产状态;丹东化纤、金帝建设、锦化氯碱均连续一年半亏损。“小辽字号”公司中6家预计第三季度亏损或可能亏损,如不
及时采取措施,2002年度结束,将可能有5家公司被“ST”,超过该地区上市公司总数的1/4。可谓地域有别,命运
不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细数起来,许多“小辽字号”上市公司对重组渴望已久。ST鞍一工1996年首度亏损,地方政府就开始研究其重
组问题;1998年以来与ST辽国际商谈重组事宜的公司达数十家;1998年起,ST鞍合成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重组
尝试……而时至今日,许多公司仍原地踏步,为重组四处奔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重组难”。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小辽字号”上市公司重组难,硬约束为资源“瓶颈”。辽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于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转型的“阵痛期”,由于基础产业比重大,产品结构老化,技术改造欠账,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地方
财政收入有限。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沈阳、大连两市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达到全省50%以上。这样,辽宁其
它12个市政府可直接支配的经济资源就相当有限,对上市公司重组力不从心。不仅如此,象丹东化纤、ST鞍合成等都曾是
当地的财政大户,一旦“趴窝”,所在市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之。而传统辽宁经济“三国四方”(沈阳、大连、中直
、“小辽宁”)的格局,客观形成了地区割据和部门割据,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地集中,加大了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重组扶持
的难度。
肥水不流外人田
实际上,在当时“壳”资源极为珍贵的“审批制”年代,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并不难,但认识上的不足使上市公司重组
屡屡错失良机。据悉,1996年ST鞍一工首度亏损,许多公司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但地方政府出于对“壳”的爱护,坚持
本地区内重组,不得“外嫁”,使其失去多次重组机会。1999年末,大连开发区欲重组ST辽国际,借壳上市,因重组后
大股东将降格为“二股东”,在重组接近尾声之际而“流产”;立足于省内资源,ST辽国际向主管部门提出的多种重组方案
,也因跨行业间协调难度较大而搁浅,而今ST辽国际连续亏损,重组前景日渐黯淡。几年前,新疆一家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
曾欲入主丹东化纤,因地方政府感到有损“颜面”而遭到非议,去年丹东化纤与南方某出版集团“自由恋爱”,也因“父母异
议”而告吹等。地方政府重组资源有限,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又存在诸多障碍,致使许多公司的重组陷于无助与被动。
加强指导有利重组
在采访中,记者从许多政府人士的谈话中发现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重组属市场行为,政府不能管”,对上市公司
重组的认识正在从“紧抓不放”转向“放任自由”。地方政府抽身隐退的倾向,对“小辽字号”上市公司正在进行的重组具有
消极影响。一公司董事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和公司谈重组的有好多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政府拉一把就成,要不管就完
了。”他的观点在几个亏损公司中颇具代表性。
多数上市公司认为,上市公司有进有退,是合乎经济规律的,按市场规律重组,也无可非议。但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
债务调整、业务调整、人员安置等,这些问题政策性强,牵扯面广,形成原因复杂,社会反映敏感,已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能力
范围,而我国市场化水平不高,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还不配套,完全靠市场解决存在许多障碍。另外,地方政府是事实上的大股
东和当家人,如果地方政府不积极推动,重组根本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政府推动型”重组仍是国内上市公司重组的主要形
式,这也符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也有人士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小辽字号”上市公司脱胎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是拿着政府的额度上
市的,有的改制不彻底,上市时就背负着大量非经营性资产;有的属“先结婚,后恋爱”,先天不足,是靠“包装”上市的;
也有的属为政府解决困难,以兼并亏损企业为代价获得额度上市的。凡此种种,都需要在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
地“补课”和“回炉”。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还很年轻,承担的责任远比传统意义上的证
券市场更沉重,如果上市公司的问题都推向市场,将会给新兴的、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钱从哪里来?”一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解不开的“结”。半年报显示,在17家“小辽字号”上市公司中,7
家上半年亏损,8家净资产收益率不足3%,再融资能力岌岌可危,给本已资金匮乏的辽宁省雪上添霜。而上海市,1997
年以来,市长亲自挂帅,市政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对全市80多家(2/3强)进行了
不同形式的资产重组,促成了上海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产业布局、筹资能力和市场形象的积极变化。有关专家认为,上海的重
组经验很值得研究和借鉴,作为工业大省,辽宁不仅有许多优秀的国有控股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是全国第一个城
市间高速公路全部联网的省份,有水、电、气等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应该提高认识,打破条块及所有制的界限,广开渠道,
使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通过重组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保持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渠道畅通无阻,使证券市场
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记者注意到,不久前辽宁省政府召开12市市长座谈会,省长薄熙来提出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在抓好沈阳、大
连两个“火车头”的同时,全面提升其它12市的发展速度。祝愿“小辽字号”上市公司早日搭上这班快车,在重组上有大的
突破。(建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