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保监双重控制,按财险、寿险、再保险三类列出“征求意见指标”障碍仍未解决;“利差损”问题为寿险公司
头疼,实现上市“零的突破”还有待推进金融改革
本报记者魏璇
上周五(9月6日)清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400名员工着装整齐集合在北京总公司门前。这一天新华迎来了新的
“司徽”,同时,公司高层首次在媒体前透露了有关筹备上市的最新进展。
有媒体记者评论:“结亲”的日子还没定,盖头已经蒙上了——“娘家等不及了”。
保险公司的焦虑心态不难理解,“保险第一股”的悬念已经令中国保险业在煎熬中度过了将近3年。一位一直参与保
险公司上市进程的人士认为,2002年内仍然难以实现保险公司上市的突破,因为“今年该解决的基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不
应该是干扰因素的因素也在继续干扰”。
“鸡肋”新闻
尽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市场份额角度衡量,新华人寿都远不能与中国寿险业的“老大”相提并论。但近来种种迹象表
明,它有可能成为中国保险业最先品尝到上市滋味的保险公司。
《财经时报》获悉,新华的上市之路已经进展到“内部审核上市资料”程度,之后即可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申报。辅导
新华上市的海通证券投行总部负责人透露,新华的上市申报材料将在一个月内上报证监会。按规定,向保监会提交有关公开发
行股票、上市问题意见等工作也已经在8月25日完成。
虽然这仍是一条最新的“传言”——按照既往的预期,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将是第一家上市的保险公司,甚
至有消息言之凿凿地指出“太保在2001年内上市”。如今历史似乎又重新上演,只是主角由“太平洋”换成了“新华”。
传言如是循环,老资格的财经记者也感慨道:“迎接这条新闻已经等待这么久,可是只有传言,没有证言。”主角保
险公司似乎也对上市的长跑有些疲倦。截至目前,上市辅导期满的保险公司已经有7家,分别是新华寿、泰康寿、太
平洋寿、天安产、华泰产、大众产和平安集团。
本来对争夺“保险第一股”热情高涨的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早已改变战术,对上市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国内保
险行业知名度颇高的平安保险也早已放出话来,“转战H股市场”。寿险、产险行业的“老大”中国人寿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虽然也曾表示过上市的意向,但是有业界人士认为:“他们自身的机构改革都没有完成,离上市还很远——有关部门也不会拿
这么敏感的大公司去冒这个险。”
于是,竞争圈最终将在新华、泰康、天安、华泰和大众之间划定。
障碍没有消除
实际上,有关监管部门去年就曾放出风声,希望2002年至少有一只保险股上市。按照规定,证监会在收到拟上市
公司提交的全部上市申报材料后,要在3个月内给予批复意见。从现在算起,到年底还剩下4个月的时间。但这期间需要扫清
的障碍还很多。
按照政策规定,拟上市的保险公司不仅要遵守《公司法》和其他上市公司相关法规,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还须符
合保监会的要求。因此,他们在向证监会提交上市资料的同时,还得向发审委提供保监会出具的“监管意见书”。这是新华人
寿眼前的急需。
据保监会政策法规部有关人士介绍,保监会要求有上市需求的保险公司在提交的上市意见中,按财险、寿险、再保险
三类列出“征求意见指标”。其中,寿险公司上市要求达到的指标是:最低偿付能力是长期和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之
和;长期和短期保费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0%和-33%,短期险赔付率小于65%;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不低于-10
%;固定资产比率小于50%;退保率小于5%,等等,共9个监管指标。
保监会将根据上述监管指标,参照试行的《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寿险公司综合评分,打分在85
分以上的,准许公开发行股票以及上市。
新华人寿提供的数据表明,2001年,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约为9.95亿元,相当于法定偿付能力的5倍;长期和
短期综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2.65%;2000年固定资产比率为10.97%,大部分指标都符合保监会的“征求意见
指标”。但是,退保率很可能成为一个阻碍——2000年约7.09%,2001年约29.47%,未能达到“小于5%
”的标准。
最大坎坷“利差损”
“利差损”是中国的寿险公司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会撼动寿险公司立足之本
——偿付能力。
所谓“利差损”,实际就是指“利率倒挂”。在央行8次降息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为了支付已经签订的较高的预定利
率保单利息,不得已承担了大量的“利差损”,一些老牌保险公司问题更加严重。利率倒挂的后果,可能直接导致保险公司偿
付能力恶化甚至破产,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分析,新华人寿成立较晚,“利差损”很小,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
容易。这也正是监管部门看好新华人寿上市的原因之一。新华人寿目前的解决之道是通过适当扩大退保金额的比率消化前期的
“利差损”。
有数据表明,新华人寿2000年的退保金为10679万元,2001年窜到67721万元,增长率高达534.15
%,此外,新华人寿能否突破上市募资的限额也是一大悬念。根据投资银行业的经验,监管部门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新发股
票募集资本一般不超过原有资本的两倍。新华人寿现有资本12亿元人民币,如果再公募30亿~40亿元人民币,监管部门
是否会特别批准?非但如此,一旦新华人寿获准上市,其信息披露方式也将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而与其他上市公司有所不同
。比如,投资者也许将不能直接从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中看到“每股收益率”这样的概念;监管部门出台的新的监管指标,
如最低偿付能力、保费收入、赔付金率等,则将出现在有关的上市公司文件中。
产险公司机会更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寿险公司上市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太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一旦保险股被“戴帽”甚至退市,问
题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上市保险公司无法“保壳”,不仅使投资者利益受损,而且会牵连保险消费者。因此有人建议保险
上市从产险公司做起。
首先,寿险公司的盈利与人的生命周期相关,短期险也有几年时间,所以前5到8年不盈利是正常的;而产险盈利以
年为周期,见效快,甚至会今年投资明年盈利。
其次,寿险公司的收入与盈利、与社会工资水平和人们的保险观念相关,其保费增长率和业务扩张没那么快,而且成
本较大,所以前期一般都会亏损。产险公司则不同,它的业绩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经济增长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产险
在价值评估等方面可能相对简单一些。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消息表明哪家产险公司被圈定在上市的候选者名单中。
一位知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上市的敏感性之所以高,除了“零的突破”,还有金融改革的问题。但无论保险监管部
门还是证券监管部门,年内都不会有大的“突破”。“这些机构很快将会出现一些人事变动。在这种态势下,大家都会采取相
对保守的态度,至少不会在今后因为现在的决定而留下‘骂名’。”
此外,前述保险公司上市的种种现实困难都是急需解决的,可是基于同样原因,都难以期待在短期内有所进展。一些
业内人士的结论很接近:“保险公司今年内上市几乎没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