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拥有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人口21
78万人。该区域得改革开放之先声,开乡镇企业发展之先河,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骄
人业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那么,该区域离现代化目标究竟有多远,其独特优势和差距何在,如何加快推进
现代化进程等?这些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此作些分析探讨。
一、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区域特征
八十年代以来,苏南地区依靠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坚持市场化取向,抢抓机遇,启动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和国际化
浪潮,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回顾苏南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
,从全面实现小康到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苏南人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区域现代化之路
。
(一)较为发达的经济。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标志和前提。苏南二十多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
强。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1990年年增长11.4%的基础上,九十年代实现大跨越,1991—2001年年
增长15.7%,分别比全省、全国高2.0个和5.8个百分点,显示了巨大的增长优势。物质财富积累因此而迅速增加。
到2001年,苏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49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3.2%;按汇率折算,约为3016美元,相
当于九十年代初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其中苏州、无锡市已逾3600美元。苏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46亿元,
财政总收入672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8%和69.2%。
(二)不断跃迁的经济结构。结构跃迁标志着经济运行的“质变”。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苏南地区的经济结
构得到逐步调整优化。2001年,苏南五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19.6∶63.3∶17.1调整到2001
年的5.2∶54.3∶40.5,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大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效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2001年,苏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4.5%,比全省平均低17.3
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为43.6%和31.9%,分别比全省平均高13.2个和4.1个百分点。苏南结构层次升级
,主要得益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2001年苏南五市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为48.2%,比全省平均高3.3
个百分点。苏南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三)较高的开放程度。苏南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网络成为对外开放
较早、较快、成效较突出的地区,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区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200
1年,苏南五市进出口总额、其中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86.5%、85.0%和84.0%;外贸依存度
达6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2个百分点。目前全区拥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山、南京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无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张家港保税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是我国各
类国家级开发区最密集、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苏州而言,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1家在该市落户;2001年
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81亿元,占全市的38.6%;出口80亿美元,占65.0%,实际利用外资21
亿美元,占70.7%。
(四)逐步强化的市场基础。以市场经济制度的创设、实施和完善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推进现代化的保障力量。苏南
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较大规模地对实现形式相对单一、产权模糊、政企不分、产权不能转让和配置不当的集体经济运行形
式进行改制,改变了原来乡镇企业机制僵化的局面。90年代末期又普遍实行“二次改制”,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非集
体资本金比重大幅度提高,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1年底,苏南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66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59.7%。江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本经营,有10家企业实现了股票上市,累计募集资金近30亿元,推动了微观层面上
的企业改制改组、中观层面上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层面上的对内对外开放。
(五)日益增进的社会福利。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促进了苏南社会的文明进步,劳动人口非农化、社区结构城镇
化、居民生活宽裕化、社会事业协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南京28.9%
,无锡41.8%,苏州42.9%,常州46.1%,镇江49.6%,均低于全省平均57.8%的水平。2001年,
苏南五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9196元、4990元,分别比全省平均高1821元和1205元。
苏南恩格尔系数为41.2%,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总体上看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上限,即将跨进富裕行列。教
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二、苏南现代化进程测评
对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量化评价,可以更清晰地从整体上认识现代化的本质特点。现有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如英格尔斯的现代社会十项指标、中科院的现代化体系、联合国的划分贫富的社会指标体系等,都比较科学,但衡量尺度不
一,指标范围有宽有窄,有些体系的标准值存在老化现象,包括权重设置在内的评价方法难以断定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了评价效率。现根据英格尔斯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统计局等单位研究的指标体系,对苏南现代化进程作一测度。
“表一”是根据英格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所列示的江苏、苏南2001年现代化情况。表一比照英格尔
斯体系的江苏现代化情况表
指标名称
标准值
全省
苏南
1.人均GDP(美元)
>3000
1560
3016
2.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15
11.4
5.2
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45
37.0
40.5
4.非农就业者占总就业人口比重(%)
>70
58.2
75.5
5.成人识字率(%)
>80
92.1
93.8
6.同年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
>10-15
10.6
21.1
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50
42.6
52.4
8.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人)
<1000
642
607
9.平均期望寿命(岁)
>70
74.1
72以上
10.人口自然增长率(‰)
<10
2.4
1.3注:第6个指标“同年龄青年”系指18—24岁人口。
上表结果显示:1.2001年江苏有6项指标已达到现代化要求,4项指标尚有差距。有差距的指标中,人均GD
P比标准值低48%,第三产业比重、非农就业者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分别低8个、11.8个和7.4个百分点,这说明江
苏经济结构转型任务还很艰巨。2.2001年苏南除第三产业比重与标准值相比有4.5个百分点的距离外,其他9个指标
均已达到或超过现代化标准。但苏南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现实并不能代表该区域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原因是
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较早,标准值偏低,如人均GDP比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低2000多美元,仅相当于现在高收入
国家的1/9。
江苏省统计局等部门在扬弃已有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区域现代化内涵,体现国际可比性的要求,构造出由
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国民素质优良化、生活质量现代化、社会发展协调化等五大类20个指标组成的现代化目
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赋权和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用以衡量现代化所处的基本状态。其阶段划分为:1.准备阶段,
综合评分值在60%以下;2.发轫阶段,综合评分值在61—70%;3.扩展阶段,综合评分值在71—80%;4.爬
高拉升阶段,综合评分值在81—90%;5.基本实现阶段,综合评分值在91%以上。以此测算的江苏现代化进程综合评
分值为73.5%,即已完成现代化的发轫和起步阶段,正处于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扩展阶段,经济结构、社会转型等各个方
面呈现一种加速度变动态势,其所蕴含的现代化内涵将逐步凸显。
毫无疑问,苏南地区是中国现代化实践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急剧变革的同
时,现代化建设也在全方位快速向前推进。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1年苏南地区基本现代化进程
综合评分值达83.9%,处于现代化的爬高拉升阶段,正全力向基本现代化的巅峰冲刺,标志着该地区实现现代化关键时刻
的到来,并假以时日,极有可能演变为成熟的现代化示范地区。表二2001年苏南基本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表
单位
标准值
权重
实际值
评价值
1、经济发展现代化
—
—
0.25
—
0.700
(1)人均GDP
美元
≥8000
0.40
3016
0.151
(2)外贸依存度
%
45
0.30
67.9
0.30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