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粮食局原是负责全县粮食调控、总量平衡、粮食购销,及仓储加工的行政单位,全单位共有职工800人,其有下属企业11个,近年来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2001年,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粮食局由行政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原行政职能转给商业委员会,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针对这种情况,粮食局对所属企业实行了彻底转制,实现了政企分开,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改制、引进和建设,一批商业设施拔地而起,既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有效地推动了密云的城市建设。
一、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加快企业转制步伐
2001年,密云县粮食局紧紧围绕转变企业的国有性质和转变职工的全民身份这"两转",不断加快企业的改制步伐,到年底,全局已有9家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制,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2家,依法破产2家,整体转制5家;有7家企业与粮食局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有669名正式职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主要改革形式为:
一是实行配股转制。先后撤销了无储粮任务的16个粮站,其所属粮食零售人员全部实行了配股转制。同时,神农同创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小型企业也实行了配股转制经营,企业性质也由原来的国有变为了股份制。
二是依法实施破产。先后对严重资不抵债的饮料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实施了破产,破产总债务7784万元。
三是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先后对佳乐食品厂、华益纸箱厂两个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四是公开向社会招标,大胆引进民营企业。针对粮食加工厂内部无转制发起人的实际,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公开向社会招标,最终以150万元的价格出让给我县的民营企业 北京燕翔恒宇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接收了粮食加工厂在岗职工62名、离退休职工71名,国有企业原有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五是多渠道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一年来,该局先后有348名职工做了善后处理,有236名职工随企业转制与粮食局解除了劳动关系,有85名职工合同到期终止了劳动合同,全年共减员846人,到12月底,全系统在岗正式职工已精简到291人。
二、坚持盘活与开发并举,不断加大闲置资产的盘活力度
2001年,粮食局坚持盘活与开发并举,采用"引进增量带动盘活存量"的工作思路,使全局的存量资产盘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1年,该局仅盘活闲置土地就达24万平方米,其中由粮食局直接盘活的有10万平方米,利用这些土地已确定兴建商品住宅、商业及办公用房等7万多平方米,引进增量资金近1亿元。
(一)盘活资产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推动了精品卫星城建设
一是将原可口食品有限公司闲置多年的场地交由云城建筑工程公司实施整体开发。该公司计划利用这块场地投资4000万元,兴建商品住宅和商业超市等30000平方米,其中为粮食局兴建商业超市6500平方米。
二是将原捷扬电子有限公司厂房场地转让给县印刷厂,为印刷厂低成本迁出县城中心区,以及为下一步对印刷厂原有场地和粮食局新中街地仓巷平房区实施整体开发创造了条件。其中不老屯建筑工程公司计划利用粮食局地仓巷平房区的场地投资1000万元,兴建商品住宅和商业超市近10000平方米。
三是按照密云县城市规划,将粮食局旧办公楼、蓝天星商厦及双合兴酒楼全部拆除,在原址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21000多平方米的粮贸大厦综合楼,为鼓楼东大街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
除此之外,2001年,粮食局还根据全县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区三期扩建的需要,按照县政府的决定,先后将局属的云水养殖场、十里堡粮站、南门粮站、原河西职工学校、原糖厂东仓库等资产转给有关部门进行整体开发,支持了城市建设。
(二)盘活资产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001年,粮食局针对所属城镇粮油供应公司北院仓房、门市房屋低矮、破旧,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实际,按照县旧城改造规划,利用这块场地自筹资金1500万元,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楼两栋及临街商业用房1000平方米。目前,两栋商品住宅楼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售楼工作。
(三)盘活资产与企业转制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
在实施粮食加工厂整体转制中,粮食局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施公开招标,结果,民营企业北京燕翔恒宇工贸有限公司以150万元的价格一举中标。目前,经过该公司的积极运作,面粉生产已正式启动;利用原有闲置厂房改造生产燃气灶具计划也正在实施之中。据初步估算,该公司接收粮食加工厂后,已引进增量资金800万元。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既盘活了粮食加工厂闲置资产,使133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又引入了增量资金,使企业顺利实施了转制。
粮食局通过企业转制,不但盘活了闲置资产,彻底摆脱了企业困境,而且通过企业引进和改造,盘活闲置资产24万平方米,兴建商业设施70000多平方米,引来增量资金两亿多元,通过盘活引进解决了6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这一大批商业设施的建设,不但完善了城市的商业布局,为职工就业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通过这些设施建设较好地推动了城市建设。这种转制、盘活、建设的做法是经营城市的有效形式,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摘自王洪钟《经营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