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人物》编导:华剑雄
在时间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之时,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中国的国民经济依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数字里面,国有企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的,国有企业仍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了支柱
性的作用。然而,很多国有企业目前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之中,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当前最主要的举措,与其说是需要改革,倒不如说是面临突围更为准确。在这一时刻,选取典型进行分析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毕竟,能够带领企业成功突围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财智人物。而王松山,这个中国华录集团的董事长,他的经历就是这种突围的真实写照。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国内正出现一股录像机热,市场需求非常大,但是中国又没有录像机生产厂家,于是,全国十几个省市纷纷上马,准备引进录像机生产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华录诞生了。
王松山(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那么为了避免重复分散,朱镕基同志当初下定决心,全部指定一个点。当时全国11个制造录像机的工厂联合起来,叫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熊猫厂当时作为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我们占有20%的股份,当时大连的华录占有20%的股份,所以定点定在大连,当时由熊猫的骨干来承包建设这个工厂。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就被指派,调到这里来做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此前,王松山已经在南京熊猫电视机厂当了九年副厂长,创建华录的工作让他感受到了很强的使命感,而此时,华录的前景也显得非常美好,14.52亿投入款顺利到位,建设工程按时完工,1994年6月又和日本松下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但是,令王松山始料未及的是,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到了1994年年底市场突然急剧萎缩,华录陷入了困境。
王松山:直接面对的原因有两条:第一条录像机走私,大量的走私,从南方走进来,对我们录像机市场很大的冲击,但后来到1995年的下半年到1996年,主要是VCD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华录的录像机机芯一下子,我们的那些用户,九个股东厂,纷纷转产,有的转产做VCD,有的做别的,有的干脆就不行了,所以面临很大的困难。
陷入困境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大量积压,生产陷于停顿。此时的王松山不得不作出了一个困难的决定,让一部分职工下岗回家,华录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出现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
王松山:最多的时候到1995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积压了35万台,差不多是一年4、5个月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被迫生产中断,当然也不是彻底中断,停停打打,停停打打的情况下,没办法,人员下岗。所以我们1995年5月份开始出现400个员工一次性下岗回家。
令王松山颇为感动的是,下岗的职工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与信任。
刘海运(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因为当时我就觉得,既然领导他说得很坚决,你回来,肯定能回来。怕不能回来,我特意来问领导,领导也说了,你放心,肯定是都能回来。所以我彻底的放心,到时候回来上班。丁维东(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另外当时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月每一个(下岗的)人给开了290块钱,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讲,企业又处于这样的经营困难时期,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公司对我们做出的承诺肯定会实现的。
王松山信守了诺言,这400名员工在4个月后全部回到了工作岗位。可以说,尽管这次下岗的措施是一种不得已的决定,但它对企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丁维东:当时下岗从我个人角度看,不光对下岗的个人是一个触及,另外对公司的整体,尤其是领导层、决策层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我觉得就是经历过那回下岗的同志,现在只要还在这个公司的,基本上都做得比较好,这是从一个小的角度讲,从公司角度讲,公司也吸取了那回的经验,我们这几年总体上经营上,包括新产品的导入上,决策做得比较快比较好。
在这期间,王松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似乎可以看作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尽管现实是痛苦的,但是希望就在前面,在这一刻,倔强的他没有选择逃避。
王松山:这就是我30年共产党员这种责任感,很可能有些人可以是无所谓,不是我的钱,但这毕竟是人民的血汗呐,这么多钱投在这里,这绝不是夸夸其谈。当然,这也是王松山做的事业,王松山做的事就是这样子?!
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松山带领华录开始了突围。针对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的现状,王松山开始同松下交涉,寻求出口的机会。由于涉及到松下公司自身的利益,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
王松山:最后他们提出来,如果我一定要出口也行,就是考虑能否接受38美元这么一个价格。如果同意的话,那么可以考虑40万订单,出口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松下的工厂。那么当时对我来讲,是不可想像的。我们的成本都要45、46,我卖38美元不是亏本吗!很难以接受。
尽管难以接受,但是王松山还是接下了这个订单。毕竟对于华录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且从这里面,王松山悟出了新的东西。
王松山:如果这件事情做就减亏,不做可能就亏两亿,做可能只亏一亿五,减亏,当时我们下定决心把它接回来,接回来以后我们再跟日方人员一道来对这个成本进行研究,提出一个不断降低成本的计划。周瑾(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他始终都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情,先把它挑下来,先把它承担下去,你总有办法会把它努力的完成,只要你承担下来,你就会完成它,而且会完成得很好。王松山:最后通过实践证明,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更重要的是,当时扭转了我们的思想,明白了在国际上做买卖,不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本加利润等于售价那个公式,而是反过来把价格这个订单,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先吞下去,然后自己内部再慢慢消化。
通过内部挖潜,不断降低成本,这份订单让华录得到了实惠,同时也验证了王松山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和国外大公司合作,谈到这一点,王松山语出惊人。
王松山:抓住国外大公司,有的报纸上说你傍大款,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吧,傍大款是必要的,抓住国外大公司跟他合资合作,我称之为扭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深层次的,比如说芯片的开发,投入巨大,我们开发不起,那么外国大公司它能开发,你开发出来就是我的嘛,你开发的市场就是我的嘛,我们是在一起的一体化的。所以我想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对于华录与松下的合资,王松山将其归纳为四个有利于。
王松山:第一有利于减少投资风险,第二有利于面向两个市场,第三有利于实现技术滚动不断进步,第四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现在看来,这四条完全都派上用场了,完全都兑现了。如果当初我们跟松下不合资的话,不可想像我们中方中国华录将会承受更大的损失,而且可能现在还在挣扎。话虽如此,但是有些时候,与日方的交往依然让王松山感到屈辱。王松山:跟一个强大的合伙方来合伙的话,你没有资源、没有优势是不行,他用panasonic商标,我说打华录商标,他说可以呀,你打华录商标卖到国际市场上谁认识,他说我这panasonic商标是投了多少钱才出去panasonic商标的,所以你弱你就没有发言权,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王松山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与日方合作过程中的欣慰与苦涩,这也更让我们希望听到日方对王松山的看法,遗憾的是,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采访的计划依然没能实现,也许,这种遗憾同样说明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华录与松下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很多事情上双方都产生过分歧,而有些分歧,直接影响到华录的发展。在录像机市场陷入低谷的时候,王松山曾经试图转产,但在和日方的沟通时却遇到了问题。
王松山:可是后来日本人就说,当初我们做过可行性研究,中国市场应该有300万台的销量,你才做了100万台你卖不掉,还是你们工作不努力,需要好好改善。最后我也没说服他,我也没说服他,我说中国的市场不是那么回事。因为销售部长是日本人,我说你去卖呀,原野,我说你这个月为什么没卖好呀,我批评他。他说王先生啊,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实践证明了日本人,中国市场是不行,最后他们投降了,是要改,但这件事耽误了很长时间。
在整个华录突围的过程中,有一个决定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VCD和DVD芯片项目的投产,这在后来成为了华录的支柱型产品,然而,就在VCD项目上马之前,松下公司对王松山的决定提出了疑问。
王松山:他认为不能理解,他认为VCD不是国际标准,不可能在全世界兴起来,在中国也不可能兴起来。所以这过程当中,有一点错过机会。等我们把VCD的机芯做出来以后,向国内的一些工厂去配套,但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已经长时间和索尼、飞利浦这两家已经占领了中国机芯市场,所以我们推出了很长时间,很难插进去了。最后我们下决心还是跳过去,直接做DVD机芯。
事实证明了王松山决策的正确,由于动手比较早,华录生产的DVD机芯全部出口,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企业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华录突围已经见到了曙光。就在这时,王松山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这里是南京熊猫集团,1992年,王松山离开这里前往华录的时候,正是熊猫最辉煌的时候,当时厂子生产的电视机供不应求,销量稳居市场前列。但是到了1997年,企业已经陷入亏损,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了曾经带领熊猫走过辉煌的王松山,而此时的华录已经开始步入正轨,面对选择,王松山毅然决定回到熊猫。
王松山:因为我的学问我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以后,进了熊猫厂几十年,如果从1970年1月份算起到1992年离开,那就是22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头,工厂培养了我,当然我也为工厂做了很多努力付出,但是我的知识,我的本事都是这个企业培养的。你讲得对,它更像母亲,所以我那次跟人讲:母亲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义不容辞要去服侍她,要帮助她。
回到熊猫的王松山可谓满怀信心,准备干出一番事业。当时中央刚刚提出国企三年扭亏脱困,凭借自己的了解,王松山觉得只要利用好熊猫的资源,注入进在华录体会到的先进理念,还是很有希望的。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熊猫的现状竟然如此糟糕。
王松山:原先我觉得熊猫可能有欠亏,可实际情况是出乎我意料的,巨额欠亏!欠亏主要表现在存货和应收帐款。存货,两年前的存货没有卖掉,两年前是2700、2800的价格,到了1998年初1300,存货50万台,你算算,按照现价,如果都卖掉的话,亏多少。第二条应收帐款,两年前卖出去的产品没收回来钱,那时侯也是2700、2800卖出去的,我这是假设21寸彩电,卖出去了。没收回来钱,两年以后要钱,他不会按照当时价格付给你,如果你一定要按当时价格付给你,你说我已经开过发票了,那你就等着吧!如果按现价1300计算,那不得了,你再算算看,几千万的应收帐款又是多少。
熊猫的现状令王松山大吃一惊,为了扭转困境,王松山开始为熊猫寻找病因。
王松山:过去熊猫的投产都是一批一批的,比如今年计划生产200万台,12个月一除,每个月可能要16、17万台,那么春节好卖的那几个月可能20多万台,夏季淡季那就10万、12万台,大概排好一个数字,然后按品种批量投产。至于投下去以后市场的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同业竞争。你们都非常了解中国彩电行情,使得这个产品有的不好卖,有的好卖,起变化很大。这样一种固定的模式投产方式,完全不适合当时的市场的客观实际。
王松山认为,熊猫的问题主要出在管理上,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没有搞好,而这与整个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体制都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在成功带领华录突围之后,王松山又开始了在熊猫的突围。
王松山:当时我提出了8个字:下放重组改革发展。那时侯江苏省南京市都强烈要求熊猫要下放,下放完以后,地方将采取重大的重组措施,我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熊猫实行了下放,江苏省注入了5个亿的资本进来,这个也是当时不可能的事情,然后立即进行重组。过去熊猫主要是通讯,现在主要是消费类电子。那时侯我回去最主要的项目还是把通信下决心做大。通讯刚好是我们当时发展非常火的时候,消费热相对逐步逐步比例上就下来了。这个调整现在看来还是成功的,最终我们跟爱立信成立了合资企业,然后把移动电话、移动机站都做起来,这两年大有改善了
王松山没有想到的是,他为熊猫设计的突围之路却成为了自己在熊猫的末路。他费尽心思,实现了企业的下放,而这在后来却成为了自己离职的直接原因。
王松山:原来我们是归电子工业部管的,下放以后归江苏省南京市管的,南京市管需要调整领导班子,调整领导班子以后给我安排了另外的工作。当时我说我回熊猫、回江苏就是为了来跟熊猫同甘苦,他们也许认为我在熊猫太辛苦了吧,让我调整一下。实际情况是有人说,我是熊猫长出来的,可能改革需要动更大的刀子,我这个手可能还力度不够,希望换一个不是熊猫的人,刀子可能会快一点。
这件事让王松山的心情非常抑郁,同时也让他开始更多的思考一些问题,思考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这其中,国有企业领导的工作调动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在王松山看来国有企业的领导就是一张纸,今天可以调过来,明天又可以调过去,完全在上级领导一句话,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王松山:比方说我在熊猫做了很多的决策,我调走了,后来的人是不是按照你的决策去做,如果不按照你意愿去做,就会形成很多损失,那就可能是失误了。比方说华录也有,当初我1996年就开始做文化,我们和湖南东方有合作,后来我走了以后,这些停掉了。如果1996年一直持续有人把它做下去,我们的文化不至于从现在再起步,可能已经是一片绿荫了。
带领华录突围的过程中,王松山体会到了很多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而重回熊猫后的经历又让他对传统国有企业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两相对照,王松山真切的感受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领导的思想实在是太重要了。
王松山:我经常说给人家叫,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概念。在1994年以前的时候,我们的青蛙跳到锅里面,倒的是冷水,感觉挺好,加热,有一点温度,感觉不错,感觉还挺舒服,温度再高一点,感觉有点热了,不怎么太舒服,再加热,不行不行受不了,要跳出来,已经跳不动了,他们已经跳不动了。有时我讲,舒舒服服的就过去了。实际在这个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过程当中,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触及灵魂思想深刻的地方,就跟温水煮青蛙很相似的。
离开熊猫以后,王松山重又回到了华录。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正在实现快速发展,今天,当我们走进王松山那间宽敞的办公室时,一副他亲笔题写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海纳百川十年华录炼钢骨,与时俱进七贤豪杰铸辉煌正是王松山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难能可贵的是,在人们的赞许声中,王松山依然显得非常清醒。
王松山:我们即使到2005年,我们的目标做到100亿,大概也只有电子百强上的第20名,所以不要讲辉煌,更不要讲世界500强,世界500强中我们的合作伙伴松下电器,它年销售额是700亿美金,700亿美金,我们如果是100亿人民币的话,只占它的1.7%。微不足道啊!对于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环境,经济环境,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风险,当然也有很多的机遇。我们能否始终的抓住机遇,避开那些风险,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所以现在华录不好讲那么辉煌,我们始终要提高警惕。
今天的王松山仍然喜欢经常到海边游泳,这既是他放松自己的方式,又是思考未来的时候。毕竟对于王松山而言,今后的道路依然非常艰难,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支柱产业却是为别人做贴牌生产,自己的品牌没有知名度,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过分依赖出口销售,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等。当王松山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候,他是否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本期节目将于2002年8月19日22:000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BTV-5)首播
敬请收看!
本文为北京电视台《财智人物》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4801307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