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舒城县城关镇古老的西大街,恍如有一种避世的感觉,狭长的巷道无尽地延伸,三三两两的学童蹦跳,几家
简朴小店隔三间四露出门脸,数个老人倚门而坐,全无喧嚣的影子,纷乱的痕迹。在此居住已60多年的潘忠镜老人能潜心书
艺探索,墨海苦渡,似乎理所当然了。
厅堂、卧室,入眼皆长长短短的书法条幅。柜里、桌上甚至床上都是一堆堆的书刊报
纸,还有一堆堆厚厚的辞典获奖
证书之类,在潘忠镜眼里,都视同珍宝,却又漠然随意放置,不加整理归类。凌乱中,悠悠墨香飘散,不醉也醉了。按照潘忠
镜的说法,唯有每日每时每刻面对,才能如对人般相识相知,才能心心相印,声息相通,才能日久生情,情注笔端,酣畅淋漓
的感觉来矣。他说,书法并非如有些人所以为的,可以重复书写,随时出手,若无兴致和感觉的光涌澎湃,绝无佳作。
他举了这样一个事例。1998年2月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时,到天安门广场游玩拍照
。他冒昧地越过了铁栏杆,站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准备拍照。转头间,不远处的一个值勤的解放军小战士向他敬了
个军礼,然后做了个请下来的手势。当时他心里歉疚中夹杂着暖融融的感觉,事后想起当时情景更觉思绪万千,无法平息。心
动间,笔起处,“军礼”两字跃然纸上,俨若威严却不乏温情的解放军战士正昂首挺胸敬礼的雕像。面对潘忠镜于1997年
4月份以鸭嘴笔一气呵成的13.5×0.2米共2470字的屈原《离骚》长卷,不懂书法的我也感慨万千了。
不敢相信的是,潘忠镜从青少年开始,竟无老师的点拨和教导,全是独自一人,临帖、苦研、揣摩、生发,进而形成
自己的风格,获奖频频,参展频频。近40年的工作生涯,除了工作上的忙碌,其余时间全在笔墨之中。对于潘忠镜,是把书
法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相依相伴了吧?
更可贵的是,潘忠镜从来不以自己的书法作品换取一分钱。即便是几次进京,到山东曲阜,去江苏南京,参加颁奖会
和参展,也全是节衣缩食,自掏腰包,不惊动任何人,不打扰任何人。或许正是对艺术的执著和求索,使他在孤独和寂寞中默
默耕耘着。由于他的勤奋和成就,他得到了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刘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庞中华等人的赠书和题字,原《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也接见他并赞赏他的精神。华夏书画艺术人才研究会会长吴东魁为他题字道:“忠镜先生的硬笔书法
,传统功力深厚,创新格调鲜明,读者赏后,纯朴宜人,老辣秀发,意境犹存。我相信,忠镜的字,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对于潘忠镜,这是奖赏,也是激励和鞭策。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潘忠镜在翻开那些厚厚的收入了他的作品和简介的书籍给我看时,特意戴了一副雪白的手套,
让人感到他对艺术的看重和虔诚。
已过花甲的潘忠镜,还在默默地求索着,努力着,在远离喧嚣纷扰的一隅。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