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诞生十周年的日子。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中介机构,其
目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在我国发展至今,已渐成气候。在广东省,记者看到,这里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靠政府支
持和诚信服务,为企业所不能为,仅去年就为650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使企业增加销售额1.35亿元,增加利税27
00多万元。
为企业所不能为
采访前,记者主观想象,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可能就是为中小企业解决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技术转让等。但实
际情况大大出乎记者预料。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处刘庆茂处长介绍说,目前,对一般技术问题中小企业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来解决,这
些企业最需要而且自己又办不到的往往是需要建立庞大网络才能搜集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需要大量不同学科教师的人员培训
和需要较大投入的技术研究。广东省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找准了中小企业的这种需求,提供相应服务,近几年得到了良性发展。
目前网站经营普遍困难,但广东省各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的一些网站情况却较为乐观:提供实用、准确的技术和市场
信息的华南五金网已开始赢利;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服务的虚拟制造协作网也取得了收支平衡。
广东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的人员培训已成为广东省培训市场上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它们与内地的大学及香港、台湾
的生产力促进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培训。仅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就已培训各类人员15000多人,其最
具特色的“企业诊断师课程培训”、“中小企业创新培训”招生十分火爆。
西樵镇是一个纺织品专业镇,一年纺织品产值达几十亿元,这里的企业迫切需要利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
AM(计算机辅助制造)设备来进行布匹设计,但由于这套设备投资较大,单个企业购买不仅有资金困难,还会造成设备闲置
。于是,设在这里的南方技术创新中心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这套设备,以很低的价格为众多的生产厂家提供丰富的布匹样
板和来样设计。有的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产品最新动态,该中心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为其完成原料分析和花样设计,从而快速地
为厂家赢得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
政府在积极推动
从广州、南海到东莞,再到深圳,四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介绍情况时都提到了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此,记者专
门采访了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叶景图。他说,针对东莞现有近8万家制造企业的现状,东莞市科技局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
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制造企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并参与和制造商谈判。制造商考虑到有政府背景,又有近8万家
制造企业的市场,最后同意将一套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价格从20万降到1万,使得这一系统在东莞迅速得到推广,目
前已进入700多家企业,还有5家企业被列入国家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试点企业,大大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此基
础上,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建设了虚拟制造协作网,目前该网已有会员3000多户,网上用户2万多户,已为用户开发出汽车
、仪器仪表、玩具等多个“个性化产品定制系统”。最后,叶局长还不忘推销这一网站:“回京后,看看我们的网站,网址就
在我名片后面。”
南海市政府根据当地已形成建筑材料、纺织、铝合金型材等专业镇的特点,政府投资近2亿元,与清华大学、中国纺
织大学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8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服务。
广州市政府则在项目、经费上向生产力促进中心倾斜,并将部分政府外延性工作如招标、科技立项评估等,转移到生
产力促进中心,为其拓宽业务范围、确立在科技服务领域的权威性创造条件。从2001年开始,广州市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工作进行重大改革,将申报的科技项目交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初审评估,招标与立项评估工作委托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机构进行。
企业获“技术金库”
“生产力促进中心应该成为企业的‘技术金库’”,这是国家工业与日用电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赖静对生产力促进
中心的憧憬。她举例说,广东有一个农民企业家在农业种植业淘到“第一桶金”后想生产日用电器,但对这个行业却知之甚少
,通过介绍找到了国家工业与日用电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该中心考虑该企业家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情况,建议他不要搞电器,而
是生产一种电机,并帮他设计生产线,配备生产设备,推荐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电机生产厂建成1年多后就达到了产值几
千万元的规模,且有一定利润,农民企业家乐得逢人就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在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朱耽平主任最得意的项目就是快速原型技术。该中心看到有的企业要开发新产品却没有工
业设计能力,于是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最先进的快速原型机,采用快速原型技术,直接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可用于外观及结
构设计验证、市场推广、性能测试的原形样件。该技术已为近千家企业提供了服务,一些当年被服务的小企业已长成参天大树
,如伊莱克斯、格力、美的、华为、康佳、TCL等都曾是他们的服务对象。
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发达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产力促进机构相比,不论是政策法律环境、基
础条件,还是从业人员素质、服务能力都还有相当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文/本报记者陈建辉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