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高墙大院保留历史文脉 街区住宅恢复城市活力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6月07日 10:23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2-6-79:38:13□袁俊峰
在城市居住空间,围墙就像楚河汉界把人们分成了自己人和外来人,城市被一个个高墙大院分割成一个个
土围子,城市应有的整体活力被肢解,城市人的眼光也被这高墙大院封闭起来。1994年时,北京市政府曾下令推倒围墙,
特别是沿街的建筑一律取消围墙,但几年过去了,一些原来封闭的大院推倒了围墙建起了商店,一些新建的小区又搞起了“全
封闭管理。如何解决私密性和开放性的冲突,使小区融入整个城市,街区住宅也许是值得一试的模式之一。融入城市延续文
脉街区住宅模式与人耳熟能详的小区模式有何不同?据北京嘉铭·桐城副总经理王达明介绍,街区住宅模式是对传统的封闭型
空间以及在传统街区的文脉和街区保护方面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小区规划理论从195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就在不断地发展
,但目前为止反映出的很多状况不尽如人意,比如,小区的内部和外部是完全对立的;小区的配套按照千人指标划定,只为小
区内住户服务,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人的生活的需要;城市的景观
是到处高墙阻隔。而街区住宅,实际上是开放型小区,小区内有城市交通的干道和次干道以及居住区级的道路,建筑与道路具
有很高的亲和力。在私密性方面,传统小区,高墙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在它之外是完全公用性的空间,在它以内小区的道路
实际是个混合区域,而街区住宅,从公共性到私密性,就是从城市干道、城市直路、小区内道路,一直到组团道路到单元楼这
么一个层次分明的区域,相应的配套有大型的、中型的,划分为有序的组合。路径的不同,划分出小区内外私密性和公共性的
不同空间,同时,住宅所需要的私密性则通过私密的庭园来解决,即利用组团内部的庭园做一个相对独立性的庭园,营造一个
大开放、小私密的组团,组团内部有很好的私密空间,外部有很好的街道形象。不同道路提供的商业服务和配套公建都是完全
开放式的,同时通过有目的地保留、改造和利用原有区域某些植物、建筑等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如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旧
厂房改造成社区具有文化内涵的会所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城市街景。街区住宅品格重于风格开放的街区有没有可能?街区住
宅融入到城市里有没有可能?据清华建筑研究所的庄维敏博士介绍,在西方最早开始做的是大学,开放的大学突破了原来修道
院式的大学的做法,现在清华大学还在讨论是不是把城市交通引入到清华?实际上国外已经这么做了。但庄维敏博士同时也提
醒开发商,厂区的街道尺度和社区邻里的尺度是不同的,要让大家接受这个尺度靠什么?引入城市景观概念,同时融合底层商
业部分,这里面交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社区强调人车分流,但是人车分流本身并不一定是人性化的,在高档住
宅区里,车就应该能停到自家楼下,就是要方便,因此,街区住宅是否应把车的概念冠冕堂皇地引进来。再有小区形象问题,
街区要给人以新形象,“街这个概念也要重新定义,街区是不是很嘈杂,是不是晚上要睡觉了还有人扭秧歌。街区的概念太
泛了,什么街都有,应该强调“品格重于风格,可能这个东西很简单,但是确确实实给人高尚的感觉,风格讲得太多了,如
欧陆一条街之类的,反而让人们觉得太过牵强地要把人塞入到街里面去,结果正好适得其反。建筑美是个历史概念保留原有社
区的生态和文脉,这在德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是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一个开发商想把过去留下的公共建筑保留下来,充
实新的内容,使它能够在新的住宅区里发挥它的作用。长期在德国工作生活的中国科学院的薛钟灵教授对嘉铭·桐城的做法非
常好,符合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规律。但他同时也提出,保留厂房的同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的立面不要做得过于
现代化,要有原来厂房真正的面貌,因为这是历史留下的东西;二是很多建筑的废料,包括过去用的钢材,一些建筑材料的废
料都可以用在小区里,这是一种非常生态的做法;三是“人车分流这种概念在不同等级、不同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住宅区
有不同的标准。德国人做人车分流最彻底的是最低标准的住宅区,就是社会住宅,大量的车停在地下,社区里都是步行的。而
真正比较高档一点的住宅比如说连排住宅的车子都要停到住宅前。要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把交通解决好。进到小区里的交通,
应该保证低速、安全、便捷、安静。街坊是将来城市住宅的方向长期从事研究制定建筑规范的开彦说,最近几年住宅都是按照
小区的形式来做的。所谓小区,基本上是封闭的、围合的,出路口在哪儿、出路口选得对不对,成为主要的因素,这已成了一
个定式。最近有人提出这个定式对小区和城市有没有影响?小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因为,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模做
大以后,还要封闭,还要做围墙,是很难弄的。把小区作为封闭围合,这样做对交通有非常大的障碍,对城市将来的发展和城
市的交通是很不利的。开彦认为开放式将是未来社区的规范模式,在200-300米之间将来就有一条通道,在相当规模下
形成以街道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城市构成的主要形式,不是小区的概念,而是街坊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将来城市住宅建设
的大方向。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安全、经济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嘉铭·桐城是一个围合一个围合的,
安保人员多一点,可以解决安保问题。开彦认为,对其它开放式小区来说,怎么管理仍是一个问题。同时,街区环境要解决几
个问题:一个是本身要形成社区,除了相对独立的,还有整体性的东西。在生活形式上形成不同的服务层次,这样对整个的社
区服务、生活的方便程度和品质会有提高。还有本身的环境塑造以及环境生态的问题也应下些功夫。开彦批评目前流行的一种
做法,即把交通的问题强化到过分的程度,要求小区里不能开一辆车,甚至有一股风气,就是做外围的复合式道路,结果有些
地方变成了死角,用起来很不方便,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更多考虑人和城市的关系艺术家艾未未提出,在过去的发展中,很
多发展商在谈自己项目的时候,都局限于项目本身怎么样,很少谈到项目本身的关系,即项目和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关系
。嘉铭·桐城的街区住宅模式更多地考虑了人和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很自由、抽象的状态,一步迈出家门,可以朝任何方
向走去,障碍几乎是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均质的状态,绝对不是一个围合的状态,围合就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小区本身的发展
。如果一个大的都市是建立在这种模式上,我觉得它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的都市。在中国社会,城市的改建和改造都是翻脸不
认人的态度,昨天是什么,今天完全可以不是,这是很恐怖的事儿,为什么昨天没有值得留下的东西?为什么昨天和今天不能
重叠、对接?这个普遍的心理说明发展商的品质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不能承认昨天的东西,那么今天的东西就是值得怀疑
的。发展商在做保留过去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这种努力的时候,说明整个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就是说很多习惯的做法已经有
人有疑义。当一个社会的小单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发生了变化。街区住宅不能炒概念清华美院的陆志成引述他老师
的话不无遗憾地说,中国改朝换代最可怕的是把前边的历史丢掉,比如说在北京建了新城就把老城毁掉了,我们的历史没了、
文化没了。人们对城市有一个恋情,就像你走到小时候走过的一个墙角、一棵树都会留下一些记忆,今天换掉了,就不是这个
城市了。北京在大规模改造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工业时期的痕迹。目前中国的文化中建筑文化是最差的,因此,嘉
铭·桐城保留原有建筑、树木、历史的做法是可喜的。房地产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怎样创造性地开发,怎样寻找最根本的
卖点,使房地产项目的增值具有永久性。建筑设计师卢诗华对嘉铭·桐城保留历史文脉的做法表示赞赏,但他强调,问题在于
怎么样使这个思路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地发展。现在嘉铭·桐城的“保留环境和文脉的概念如果是在开发前先提出来的,就
可能会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引入这个概念,就可以推广到整个空间,包括人的空间、小的空间、住宅的空间到街区的空间
,都可以再发展。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真正为人思考的、为人服务的、为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服务的,提高人的品质、
尊严、个性的。如果我们在这些空间上能够考虑人对历史的回顾,对儿时记忆的保留,我们的项目,不光是房地产项目,任何
现在的商品都一样,才会真正有高的附加值和真正的内涵,才会真正永恒。建筑设计师吴晨表示,欧洲城市的改造是在旧有城
市的基地里进行的,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拆改建筑。但在北京,像金融街、CBD等都把原有城市的基地破坏了,街道尺度的空
间完全是新的,是非人性化的。嘉铭·桐城开放的街道观点是在强调或者恢复老北京失去的中间过度层次,这个不仅在理论层
面上或者在实践层面上,都非常有创造性,同时希望在今后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证明它也是非常可操作的、效果非常好的。嘉铭
·桐城原来是工厂区,街道的尺度是适应工业流水线的,300米的街道是很长的一条街道,这么直的道,在视觉上缺少变化
,在心理感觉上,缺少了开放的空间,沿路也不可能停那么多车。同时,在第二期里,也可以看到大的尺度,把原来的尺度破
坏了。(7E1)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