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许亚青
有一件事,让当年姚引良这位45岁的西安市科委主任(曾经是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副主任,发稿时已是西安分管科技、工业、外经贸的副市长)至今印象深刻。
2000年1月,飞利浦总部派人到中国考察,想在中国建立其研究中心。在对上海、北京
进行了考察后,决定将其新的研究中心放在上海。而此际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的有关官员一致向飞利浦的考察人员推荐——到西安看看,但飞利浦最高层已经做出了把研究中心设在上海的决定,而该决策将在3月30日向全球发布。抱着一份疑惑,2000年正月初十,飞利浦考察团一行跑到了西安。很快,飞利浦董事会做出决策,除了上海外,将在西安同时建立飞利浦亚太研究院西安研究中心。让姚引良忘不了的是考察团的人临登机时对他所说的一番话:“我到西安来过三次,但三次来都是来旅游,到过大雁塔、兵马俑,但却不知道西安这个城市有如此强的科研实力!”
此后,姚引良留心观察了一下,发现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西安只等于兵马俑,但却不等于高科技基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兵马俑或碑林的强势,反正人们似乎淡忘了这样一组数字:西安有普通高等院校39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8个,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25万人,每年有7.5万名大学生毕业;民办高等院校66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12所。
西安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27.5%,这一比例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是最高的。
西安有从事计算机、软件和通讯专业的科技人员12万人,每年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电子信息、软件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1.1万人。
西安拥有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6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有各类技术开发机构2000多家;西安每年有3000多项科技成果产生,其中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左右;
西安高新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500多项,其中列入省市级产业发展计划1300多项,列入国家科技产业计划350项。单2000年就有441个高技术产业项目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类产业扶持计划,其中国家计划135项,居中国高新区首位!
这些科技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重要的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机构,历来是不允许外泄的,这是一道科技资源的“围城”!但国家却在这些机构上做了巨大的投入,这些机构往往具有成熟的技术人员、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级的研究人才。和平年代,军工企业及其研究机构出现了明显的生产力过剩状况,而却只能闲置不能走向市场。
除此之外,西安很少有高校像西安交通大学一样,拥有自己庞大的产业集团:开元集团下属企业已经有两家买壳上市,西安交大产业集团的实力在全国高校企业中名列第四。但西安更多的部属高等院校,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承接了许多国家项目,国家有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拨入,如西工大在5.8事件后,立即承接了液氧煤油催化剂的研究,单这一个项目,国家就投入了11亿人民币。显然,国家科研经费的增加无疑对西安一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走向市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缓作用。
怎样把科技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姚引良需要面对的问题。姚引良是西安高新区的元老,他清楚地知道,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由高新区去解决。
高新区要想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看来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培养中小企业,让这些企业钻入各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中,化整为零地分散利用其研究和生产优势,如通源石油就是这类企业的典型;二是进行各种形式的服务以推进技术和市场的对接,揭去覆在科技资源脸上的这层面纱,吸引到诸如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等企业的研发机构的莅临,从而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研发中心。
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聪林2001年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把西北工业大学20个博士和高新区的企业召集在一起,做了一次“嫁接”。那次全省性的大会,规模300人,博士后100人,企业200家,在对100名博士后研究的方法和领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按照领域和行业分划推介给诸企业。王聪林如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把西安市本地的科研资源摸清楚,然后把形成的优势资源向外部宣传,他恐怕还要制定更细的规则,如和哪些院所可以合作,高新区又能提供哪些相应的优惠条件等,以动员院所拿出魄力和积极性与市场握手。
第一部分:技术部落——西安高新区的企业生态
科技“围城”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体系演变
软件精英的梦想起点
第二部分:城外之城——西安“新城”的崛起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