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借百年优势做数码影像领跑者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5月09日 21:59 中国经营报 |
|
以传统影像先锋著称的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最近两年紧随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向数码影像领域迈
进。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柯达一方面,在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投资12亿美元拓展传统影像产业和彩扩网络,但另一
方面,又在寻找数码影像在中国的更快发展,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上市,越来越多的传统彩扩店向数码店转型。传统影像与数
码影像似乎在“自掐”。同时,包括奥林巴斯、富士、索尼、三洋、爱普生、佳能、菲力普、松下以及国内的海鸥、凤凰等数
码相机也纷纷争抢这块新兴而潜力无比的市场。
柯达能否坐稳影像业老大的位置?日前,《金周刊》记者专访了柯达公司副总
裁兼亚太区民用摄影产品业务总经理曾新生。柯达是数码影像的领跑者记者:在传统影像领域,柯达是一个领导者。在网络化
、信息化的今天,柯达是不是数码影像业的领跑者?你觉得,柯达这个领跑者的地位已经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了?曾新生:这
个问题应该这么看,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影像与数码影像,我个人认为,只是表达方式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消费者来讲
,这是一样的东西,它仍然要满足消费者对照片记忆、分享喜乐的需求。从传统到数码影像的过程中,我认为柯达公司最起码
有四个优势方面,而这些优势是其他公司或新公司比较难做到的。第一个优势是品牌。在影像行业中,讲到柯达公司,不需要
介绍大家都了解。Microsoft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但消费者对它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软体。所以,与未来的竞
争对手相比,我们在品牌上占有优势;第二个优势是通路,也就是能够与消费者接触的点,在这方面我们具有绝对的优势。目
前在中国,我们有7000多家柯达快速彩色加盟店,而在整个亚洲有15000多家。我认为,这不是任何一个传统或未来
的竞争对手能够在短期内跟得上的;第三个优势在人才网络。柯达公司在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公司,甚至在大的都市都有
我们自己的组织。就中国来讲,基本上每一个大都市都有我们自己的团队。在中国,我们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除了柯达公司
自己的组织之外,我们有一个很强的分销网络。在每一个省、每一个市,我们都有这个网络。柯达公司加上我们的分销网络,
中国的整片土地都可以涵盖住,能够提供很多适当、及时的服务。我想这一点也是其他的厂商很难追赶的;第四个优势,听起
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实柯达公司在电子影像技术方面做得是很领先的。我们在1980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投入了,所以
我们基本上掌握了50%以上的电子影像核心技术。举一个例子,去年美国有100多家与照片相关的互联网站,但到今天绝
大部分都不见了,而最大的一个品牌是柯达。有机会你可以上“OFOTO”(柯达互联网影像服务网站)。我对未来非常看
好,这四个优势其他厂家要想追上的话,可能还需要时间吧!记者:对不起,你还没有确切地告诉我,柯达到底是不是一个数
码影像的领跑者?曾新生:是个领跑者。首先,我们的网站“OFOTO”是美国最大的,是NO.1,是不是全球第一现在
还很难讲,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在美国第一基本上就是全球第一了;第二,数码相机全球销量最大的也是柯达
公司。(拿起一台相机)举例来讲,这个相机(DX3900)插线后就可以直接上网传送,这是柯达公司最先发明的,在去
年的圣诞节,这是全美最畅销的产品。两个影像市场都有机会记者:我自己跟踪柯达已经有五年了。回过头来看,前三年给我
的感觉是公司的高层领导都不太愿意谈到数码,但现在,数码影像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我们做媒体的,
已基本上与传统设备告别了。您能否谈谈您对中国数码影像市场前景的看法。曾新生:我认为在专业人士这里,就像你们记者
,数码影像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在民用方面,对一般的家庭来讲,我认为它还需要一点时间。我可以拿出几个数据。目前在
市场上的传统相机大概有6000万到7000万部,但数码相机只有100万部。虽然它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就算
它每年增长50%,也需要13年到14年的时间才能追上传统相机的量,更不要谈传统相机现在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在
增长。用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来讲,数码相机每年增长30%的话,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在民用方面,数
码相机不会跑得那么快,但在专业方面,它绝对是快的。记者:如果这个时代来临了,柯达在厦门的工厂还做什么呢?曾新生
:这一点我是不担心的。即使是在美国市场,数码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但在传统相机方面,每年还有3%-5%的成长。再
来看中国,我们现在有13亿人口,只有17%的家庭有相机,还有83%的家庭是没有相机的。我很难想像这些家庭会从没
有相机一下子跳到使用数码相机,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我觉得这是很不实际的。所以,在传统影像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几
年内还会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认为数码影像会在一些大城市,比方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资讯比较发达的
城市,可能会以每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所以,看市场要看两个方面,因为中国市场确实是差异比较大的。正因为我
们看到了在中国,传统和数码影像市场的机会同样是巨大的。影像网络使柯达立于不败记者: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柯达影像
服务网络的问题。今天刚下飞机时,我听说柯达的竞争对手在上海一下子增加了50家彩扩店。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曾
新生:柯达快速彩色店目前在中国平均每个月开100多家,极个别的关门或改行我想是正常的。在1993年的时候,富士
加盟店有将近3000多家,柯达快速彩色店才300多家,到了今天已经有7000多家了,而富士店可能连3000家都
不到,这就已经反映出为什么人家要加盟柯达,正是因为他们觉得加盟柯达是有好处、有帮助的,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柯达
加盟店每年都以高速增长。竞争是很自然的,事实上我们非常鼓励竞争。富士在中国仅仅是一个经销商,而柯达对中国有很大
的一个承诺,不然也不会将十几亿美元投到中国,我们对中国这个市场看得比较长远,所以即使在数码上,我们提供的也不仅
仅是产品。如果仅是产品那很轻松啊,我打个折,东西卖给你了,但这是不对的,卖了产品之后,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做。举
例来讲,我们要铺好市场,要帮助店家做好服务,做好品牌宣传,而不仅仅是卖个机器。我认为柯达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因为做生意是要赚钱的,柯达要做的是让店家赚钱。记者:几年前,很多人可能只是注意到柯达在做影像服务网络,并没有
意识到后头会有很多故事。但目前来看,当柯达把这个网络做好了以后,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平台,比方说可以与网通、联邦
快递、广电局合作等等。你是最了解情况的,能不能给我们谈谈你当时的思路?曾新生:可以说,在柯达建立快速彩色冲印店
网络中,我算是资历比较丰富,也可以称为“拓荒者”的。我们成功了,也尝到了甜头,我们知道这个网络做下去可以帮公司
做很多的东西。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平台,事实上,它也是一个与客户面对面的很重要的管道。所以,当我们在中国开始做的时
候,在最开始,我们很努力的把一家家店建好。到1997年,我们萌生了做网络的构想,当时我们只是想,只要有这么一个
网络,柯达基本上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了。就说推广皇家相纸好了,只要一声令下,几千家店就一块帮你推广,而不仅仅是卖胶
卷,这是很厉害的一件事。记者:但当时这个网络柯达还是没有的,您是怎么说服总公司的?曾新生:这个历史就很久了。应
该是在1984年,柯达公司与其他厂家都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在胶卷方面的品牌形象已经做得很充足了。消费者一讲
到胶卷就会想到柯达,但要是讲到相机或冲洗,那消费者想到的公司就是百花齐放的,每一个小店的老板都有自己的牌子,虽
然规划是不一致的,但事实上他们都在使用柯达的产品。有些服务好,有些服务不好。有些高价有些低价,这就使一些品牌不
好,服务不好的店家降低价格。好的店就来向柯达抱怨:我们都使用柯达一样的产品,为什么它会赔钱做买卖,这不是影响我
的声誉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先在台湾把品牌给抓起来,把管理给抓过来,把形象、服务都统一起来,这就开始形
成连锁的概念,现在演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模式。在中国市场占上风记者:您能谈谈柯达在中国西部拓展的情况吗?曾新
生:事实上,我们加快市场拓展已经一年了,进展还是很不错的。今年在西部又一下子增加了100家柯达快速彩色店,我觉
得这是非常不错的。有几点可以证明:首先,我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制和规划,在流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第二,因为大
家的努力我们的触角已经不再限于二线城市了。以前我到河南只是去一去郑州就回来了。但我上个月去河南的时候就到了开封
。为什么我要去那边呢?因为我们的业务代表已经把业务开发到那里,我认为柯达的渗透力已经是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记者
:您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曾新生:第一,我看到了巨大的潜力。以郑州周边的农村市场为例,店老板跟我讲,过年期间他们的
业务成长一倍,这是往年没有的。他说过去的两三年,那里农村的人口大量地到都市去打工。过年回去的时候,以他们的工资
来看,买大件东西是不实际的,但买个相机回去拍拍照还是可以的,一个相机只要100多块钱。所以农村的市场过年期间增
长了一倍。它成长的速度比都市里成长的速度要快得多,都市里大概只有十几个百分点。第二,我看到在二级城市里,国际品
牌还不多,更多的还是一些本地的品牌,就连可口可乐也不多。不多才有机会,市场又成长得这么快,这个机会很大。记者:
就您所了解的情况,西部地区开店比较多的是不是乐凯?曾新生:我不这么认为,只要你到一些地级城市去看,基本上都是以
柯达快速彩色占最多。不管是上海等大都市,还是成都,都是这样的,柯达快速彩色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零售网络,但我还是
不满意。记者:不满意?那您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满意呢?曾新生:我认为增长空间还是巨大的。《金周刊》记者章轲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