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刚
如果说巴非特还是比较老派的炒股高手的话,那么同样是美国人的林奇则是一个现代派了!
巴非特喜欢远离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喧嚣,巴非特认为大城市的刺激回使人被迫
做出反应,有时甚至还会逼人发疯。巴非特还认为投资这一行是一种要求人们动脑筋的有趣的游戏,只要动脑筋了要赢也就不难了。
林奇与巴非特生活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从每天上午8点工作到晚上7点,周末也难得休息,自称只有刷牙的时候才有空。他每月打电话2000次,一年出行16万公里到各地考察。不过林奇只有2个分析员作助手,一个专门负责收集华尔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种会议,另一个专门打电话和走访公司。
林奇是麦哲伦基金的管理人,该基金共有100亿美圆,是美国最大的共同投资基金。投资者100万人,美国的基金在集资前,管理人就明确资金的投资方向,林奇将100亿美圆分散投资于1400家公司,他为麦哲伦基金决定的投资股票分为四类:
1.希望能够收益200%--300%的成长股;
2.股价低于实值的价值股,林奇希望在股价上涨三分之一就脱手;
3.绩优股如公用事业,电讯,食品,广告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带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从以上这些目标来看,很显然,林奇要比巴非特更有干劲,更有冒险精神。麦哲伦基金在林奇的管理下从1977年到1990年的13年里,年收益率为29%,有人计算,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一万元的话,到1990年就有28万元了。
巴非特基本上是属于着眼价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者;林奇的作风不一样,他的操作手法多变,速度快,不拘一格。
他不停的扫描股市全体,以图发现发现那怕很小的,可以利用的价差。
他能认真地去发现所谓"工业趋势"的发展方向,如激光纤维的发展、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限制、天然气储量的减少、日本汽车的竞争力等等。
林奇无休止地寻找投资的机会,当一家企业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某项政策对企业有利,他就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
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工业有利,他不象巴非特那样只买最好的,而是买一批中等的公司股票,等这些股票升值时,再筛选最佳的公司保留下来,把其余的卖掉。
他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可以。他认为如果投资集中于某一类型的股票,当这类股票价值大涨后,投资者如不卖掉,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但如果买掉去投自己熟悉的行业,往往又会出问题,所以他说要有灵活性、要多元化。
林奇每天要卖掉5000万元的股票。当发现有的公司股票稍稍超过应有的价值时,就立刻卖掉,有的股票稍低于应有的市价时,就马上买进。他毫不犹豫的追求哪怕很小的利润。
林奇喜欢积少成多。如果甲公司是20元一股,乙公司股票是30元一股,他先买进甲公司股,当它涨到30元时既卖掉,那时如果乙公司股票以下跌到20元一股,他又买进乙股。6次30%的利润就等于把投资收益翻了一倍。他认为,每天作一些小决定的犯错机会,要比一下子作几个大决定的犯错机会少。
林奇试图在一个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即时掌握信息,从一个企业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反映到股价上来,往往有一个月到一年,林奇希望抢在人先,利用这个间隙做买卖。
他经常找所投资的企业经理通话,这要比等到财务报告出来后再做分析,在时间上更加有利。因为他可以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迅速决定股票是买还是卖。
他坚持走访所投资的企业,即使是走马观花,久而久之也会对公司有一个感觉,对企业的经理有一个感觉。
他走访所投资的企业时,往往询问管理人员对竞争者的看法,如果管理人员对竞争者表示敬佩,林奇说不定会投资竞争者。
他非常注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买卖股票的举动,认为他们买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赚钱。所以管理人员大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的企业很少会破产。
林奇认为两种情况下就要出售股票了:一是公司业务从根本上恶化,二是股价已上涨过高,超过了盈利的增长。
这时买掉它之后再买另一种股票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