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源(南京)
大英帝国的解体来得太快、太突然、太平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值得一提、并让世人广泛关注的似乎只有两场葬礼。本来,英国2001年的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英国人的心境应该随之晴朗起来,可是最近的坏消息却接踵而至:先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因为轻度脑中风在一次演讲中晕倒;接着是年过百岁的王太后在睡梦中走完了她的传
奇人生路,令感情一般不轻易外露的英国民众悲痛万分—当仪仗队将王太后的棺椁护送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时,沿途竟然有25万哀悼的民众含泪送别,这让人想起1997年因戴安娜王妃香消玉殒而出现的举国悲恸场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值得一提、并让世人广泛关注的似乎只有两场葬礼。新旧世纪交替,英国像一个病人,受着病痛、哀思和烦恼的折磨:“疯牛病”的爆发和蔓延,使本已疲落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王室的种种有伤国体的丑闻、绯闻,极大地削弱了王室的社会声望;英联邦各国的离心倾向与共和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澳大利亚为国家元首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无疑是对英国权威的严峻挑战,这使不少人为英国在英联邦内的领导地位以及英国君主制的未来而忧心忡忡;北爱尔兰问题犹如难以踩灭的野火,令以机智著称的英国政治家们束手无策……
帝国的解体来得太快、太突然、太平静
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以一水之隔而游离于大陆之外,像一只巨帆悬在空阔的海洋上。这就是地图上英国给人的印象。远在古老的蛮荒时期,这个为奔腾的海水所包围、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蠕动着。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也没有人知道她将去向何方……自从恺撒大帝率领居于文明顶峰的罗马人踏上这块野蛮的土地时,她才被吸纳到文明世界的边缘,并注定不会再同大陆隔离了。在创造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英国以其巨大的贡献而独占鳌头,相比之下,日本只好感叹生不逢时了。英国人能够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以有之”的自由传统。为了维护英吉利民族个性,英国人率先为建立民主制度而斗争。《大宪章》的诞生是斗争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7世纪革命的爆发是斗争的进一步深化。通过革命,复辟,再到一次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英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全新的政权形式──君主立宪制,从而拉开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序幕。英国人以一种和平、渐进的方式,率先在世界上开展了科学革命、社会革命以及思想革命。在传统的框架中寻求渐进的变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道路的一大特色。世间万物,有盛即有衰,如同大海中起伏涨落的潮汐。20世纪以来,这头曾经称霸全世界、傲气十足的“约翰牛”,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和战后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之后,步履蹒跚地走在下坡路上。从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状况来看,今天的英国已经衰落了,确确实实地衰落了!大英帝国的解体似乎来得太快、太突然、太平静了。一战结束后,民族自决的原则日渐深入人心,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英帝国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二战结束以后,帝国解体的进程开始了。从1947年印度独立起,到1980年南罗得西亚获得独立,短短几十年间,“大英帝国”基本上就宣告解体了。帝国之后的英联邦,成为当今仍有着帝国情结的英国人的一个心理安慰。但到了20世纪末,共和运动在不少英联邦国家蓬勃发展,伊丽莎白女王作为英联邦国家元首的地位面临着挑战,1999年澳大利亚的全民公决首开先河,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国的共和势力大受鼓舞。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作为英联邦成员国之间惟一的联系纽带──承认英国女王作为本国国家元首的地位──的丧失,不再是难以想像的事情。在经济方面,英国成功地维持了100多年的“世界工厂”地位。然而,全球金融中心在20世纪由伦敦转移到了纽约。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持续低迷,以“经济滞胀”为特征的“英国病”不时发作。“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政策只是暂时扭转了经济衰落的势头,9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再次陷入低迷状态。英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等方面日渐衰微,现在不仅落后于德国,甚至也落后于法国,退居西方世界综合国力的第5位。最近虽有一点起色,也只能算作补课。从国际上看,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北约、欧盟中,英国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已大不如前。在海湾战争、对付南联盟以及打击塔利班恐怖势力等国际事务上,英国一味听从美国的安排,仿佛傀儡一样执行着与美国一致的外交政策。而美国竟然倚仗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进而干涉英联邦甚至英国的内部事务—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然入侵英联邦国家格林纳达,而作为盟友的英国此前竟然毫不知情;北爱尔兰问题本来是英国的内政,可美国竟不顾英国的强烈反对,直接插手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
霸权的兴衰和英帝国的“消肿”
历史上从来不乏一些帝国由盛及衰的例子。罗马帝国崩溃了,拜占廷帝国衰亡了,西班牙帝国垮掉了……今天的英国,也印证了同样的历史规律。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帝国的过度扩张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帝国必须扩充其军力以保卫日益广泛的经济利益,寻求扩大领土的控制权并扩展对国际经济的控制,最后,它所付出的成本超过了从其掌握的资源中的获利,进而不堪重负而衰落。根据乔治·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政治的长周期与民族国家》(1978年)一文,帝国的霸权周期一般为100年左右,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各获得100年周期的霸权。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英国衰落”,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就社会总体而言,在20世纪,尤其是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发展和进步,英国并没有落伍于时代潮流,更没有从原来的水平上倒退。首先,就大英帝国的解体来看,虽然英国人有着浓厚的“帝国情结”,但是到了20世纪,帝国的维持对于英国来说已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战后英国顺应非殖民化潮流,主动从各殖民地有步骤地撤退,无疑是一明智之举。再从人们所关心的经济方面来看,战后英国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改造和调整,顺利迈进了后工业化社会。近20多年来,从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英国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均位居上等行列。同战前乃至19世纪的情形相比,我们丝毫看不出其“绝对衰落”的迹象。其实,英国这样一个小小岛国能雄踞世界之首达100多年时间,主要得益于其首开工业化之先河的优势。然而,当其它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之时,那些人口众多、国土庞大的国家必将超越英国,此时英国丧失“领头羊”的地位就势在必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英吉利民族过去的“辉煌”,只不过是其借助各种历史机遇,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其实际能力不相称的作用,保罗·肯尼迪将英国的这种状况称为“衰落的经济和过大的战略企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性”。这样看来,英国地位的过度膨胀本身就不正常,英国今天的衰落只不过是一个“消肿”的过程,即英国又回到了它所应有的位置上。
王室童话结束,帝国梦想仍留
然而,英国目前的状况,尤其是其面临的各种危机促使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还能重新崛起时代潮流的领导者吗?还能获得在人类文明进程若干单项中的领跑地位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指出:“在我们研究文明生长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过程是一连串的挑战和应战。”历史充满着变动着的不平衡。由此看来,成功都是暂时的,谁也不能因此而盲目骄傲,挑战和挑战者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和出现,已经进入“100年霸权周期”末期的美国和正在应接“文明竞赛”挑战的崛起中的各个区域性大国,都必须注意到这种历史的不平衡状态,踏实地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而在全球事务和周边事务中,防止“虚肿”和不必要的“帝国成本”。英国目前的工党政府提出了全新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被布莱尔重新诠释的“第三条道路”。它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承诺社会正义的激情和中左派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却是灵活的、创新的和前瞻性的。它坚持着一些传统价值:民主、自由、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但它既决定性地超越了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老左派,又决定性地超越了把公共投资和“社会”、集体努力等观念当作罪恶而加以拒斥的新右派。至于英国工党的上述理念是否在21世纪具有“领跑”的价值,有待实践去做检验。在世界事务和国际格局方面,布莱尔的“国际社会新理论”认为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政治和安全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趋加深,各民族国家利益的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合作与协调的发展。从而,必须为21世纪制定一套新的全球规则来“重新安排世界”。布莱尔执政以来种种紧跟美国的作为,已透露出其“全球新规则”的底蕴:单极的(即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体系固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但“美英合作”的帝国主义体系却正是英帝国以某种折衷的形式复兴的理想道路。所以,布莱尔是铁了心要参加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以凸显“美国和英国”“对世界的责任”。参加完两场隆重葬礼的英国人告别了王室童话,回到了现实中。而某些念念不忘帝国神话的梦想家们,仍然在梦想的冰块上漂浮。
更多精文章请见最新一期《南风窗》(四月下)网址:www.nfcmag.com《南风窗》订阅热线:020-83806224邮发代号:ISSN 1004-0641
特别声明:本文章内容由《南风窗》独家提供新浪网网上转载权两天,自新浪网发布之时起48小时内其他任何网站不得转载,如转载必须征得新浪网同意。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