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过年过节配些肉、蛋、花生米之类的情况
,早已成了“珍贵”回忆。至于手表、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需要“开后门”才能买的情况,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已经很难
相信天下竟会有那样的事情。
中国消费者已经财大气粗起来,虽然还不至于是上帝,但是能够面临的选择实在已 经让人眼花缭乱。过去那种“几大
件”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早已经是小菜一碟。现在消费者关心的消费品已经转向大宗的耐用消费品,甚至已经是不动产、
汽车、别墅之类。而近期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小康之家”的概念,已经是拥有“第二套住房”。
消费品的数量和档次,一方面意味着生活质量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市场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且不说“计划配给”和“排长队”的短缺经济,也可以说是某种“卖方市场”经济;单是在“买方市场”经济阶段,中国消费
者似乎也已经上了若干台阶。不仅是物质商品供应方面,消费者开始尝到了捂住口袋的甜头,而且在劳务服务等方面,消费者
也开始懂得“主人”意味着什么。
尽管如此,中国消费市场距离国际水平的“买方市场”和“用户就是上帝”的世界。应该说还有很长的距离。首先,
中国的消费市场机制理论上还只是属于“新兴市场”的范畴。所谓的新兴市场,是同“成熟市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次,
中国消费市场制度还是一个缺少公共干预而主要靠政府干预的市场。用国外学者的话,中国消费市场还带有很强的模拟性质。
最后,中国的市场毕竟还只是刚起步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的启动和发展还需要创造许多基础条件。
市场制度“成熟”的含义是:市场制度变迁达到一种不可逆转、而只能良性持续发展的境界。欲达此境界,市场系统
三大交易空间上的对立利益集团必须能够相互制衡。市场交易空间可分成商品、要素和劳工三大子空间,即商品(消费)市场
、要素(投资)市场和劳工市场。每一交易空间中都有一对利益集团,即:消费者保护集团与厂商集团;投资人集团与集资人
集团;劳工集团与雇主集团。考察欧洲、日本、美国等成熟市场制度可以发现,在上述每一交易空间上,一个集团都不可能长
期地抑制对方集团。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如泰国和韩国等,这种制衡机制虽然已经出现,但却很不稳定。韩国的“恐龙企业”
、“大宇”集团的问题中都包括这种制度因子。
加入世贸组织在消费市场制度变迁方面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世贸组织不仅是国际经济贸易协调组织,而
且毋宁说是国际经济法律的对话场所,是规制谈判框架和争端调停机制。半个世纪以来,各种“回合”此起彼伏,各种“战事
”狼烟相连,各种“协定”不断涌现,各种“案例”层出不穷。单就影响最大的“协定”而言,诸如ADP(反倾销)、AT
C(纺织品服装)、GATS(服务贸易)、ILP(进口许可证)、ITA(信息技术)、MEAS(多边环境)、MFA
(多纤维)、MIA(多边投资)、SPS(植物卫生)、TBT(贸易技术障碍)、TRIMS(贸易投资)、TRIPS
(知识产场所权贸易)等,恐怕就足以令人目不暇接。要真的读懂这些,实在需要花费巨大甚至是毕生的精力。尤其是就那些
国民长期不流行英语和传统的法治意识又比较薄弱的国度而言。加入世贸不久国家曾公布有关法律文件,但很快就撤回。原因
之一据说是翻译没把握。
具体地说,加入世贸势必促进买方和卖方的有效审视。为此,各种保护消费者组织、机制及其政治代表和附属媒介,
各种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共性强而政治性弱的组织(也许可以类似国外的FTC、FDA、商品检测等独立机构)”等必须出
现且持续活动。加入世贸后,各种竞争因素和新管理机制势必涌进,势必引发双方势力的全面重新配置。
第一,消费者保护的行政性举措,势必要为公共性举措所替代。各种行业自律机制,消费者协会,BBB(抱怨机制
),新的广告、销售和服务模式等都将会接踵而至。多年来,国内消费者保护主要仰仗“国优”、“部优”、“打假”、“质
量万里行”、“百厂千店无假货”等办法。这种办法经济特征有二:一是组织机制上只能靠行政中介;二是在时间上只能是回
合式或曰阵发式。就特征一而言,行政中介同买卖双方并非利益对立,难以出于切身利益考虑去审视监督,“非效率”肯定难
免且已为实践反复证明。除了技术原因,“寻租”也势必难免。就特征二看,阵发式办法通常都无法抑制持续的暴利动机(包
括假冒和伪劣)。
第二,消费者的声势会强大起来和持续下去。厂商竞争加剧会导致消费者权利增长,各种新型媒体都将会传播消费者
的声音。商业电台、消费者报刊、网络园地,还有各种“企业形象指数”、“商品质量、销售量排名”等,都在可期待之列。
目前,保护消费者的功能基本上附属于国有媒体的若干栏目,距离真能“明明白白地消费”和“用户第一主义”的“买方市场
”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例如,私人小汽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奇高等现象,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还没有同影
响力的信息传播渠道。汽车厂商尤其是国有企业车商,可以利用媒体正面宣传,而消费者只能在某些网络的角落发发“帖子”
。
第三,买方卖方的势力消长势必逐步有利于消费者直至达成均衡。以上情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者集团和厂商
集团的势力悬殊。厂商多为国有企业,其税金和利润借助奇高价格,可以弥补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滞后等引起的财政收入
缺口问题。另一方面,奇高价格的接受者,或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是收入奇高先富起来的人士。这种支出的主要甚至全部
都不同形式地出自于“公款”(国家或企业集体)。真正用个人消费基金去买车和养车,特别是高档进口车(许可证事实上有
利于进口这种对国产车无甚威胁的车型)的普通消费者,实际上只有非常有限的选择。
加入世贸后,这种畸形的价格体系和缺少规模经济的产业格局势必会迅速崩解。新年伊始,关税削减和配额扩大,已
经导致进口车价格正在以万甚或十万为单位地迅速回落。国产车中,老三样中的两样已经初步大降。而这不过是平和的初潮而
已。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讲究气派的帕萨特,也意外地在以2万为单位降价。潜台词也许应该说与“公车制度势在必革”不无关
联。
原先专家预计它完全可以借官车优势扛得时间长一些,因为它足够气派,设计时就较多考虑了官车市场的需求。汽车
公款消费改革的必然性在于它的确很难带来带来真实利润。
一旦“公对公”的汽车消费市场逐步淡化甚至淡出,真正的(私人)买方和卖方势必能够很快地初具规模。价格体系
和产业规模势必能够迅速改观。国民待遇、平等竞争、规制连续等因素将会导致消费者不仅在意识上迅速成熟,而且在信息和
组织机制上走向世界。
第四,一旦竞争机制理顺,规模经济上去,消费价格下来,服务机制到位,产值、工资、价格等相互之间都将会出现
良性互动机制。消费者保护和质量保障的成本也将会合理地成为有源之水。只有到那时,买方市场才会真正到来,买卖双方才
可能长期持续的合作下去。目前这种消费者“持币待购”、(对厂商价格跳水)幸灾乐祸,乃至“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尴尬局
面,将来都会成为人们在入世门槛上的美好的回忆。(萧琛)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