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评论
据中新社报道,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和安排,从2010年开始,国资委每年将下达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年度计划,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不过,遗憾的是,最应该从央企中分离出去的房地产业,却不见被采取任何措施。
对普通企业来说,在既定市场规则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央企而言,则更应以全体国民福祉为上,因为后者才是国企的真正所有人。央企对非主业行业大手笔投入,虽然能够以报表盈利体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但在实际上却会对其他经济体和公众利益造成“抽血”之痛。事实上,国资委在就宾馆酒店等非主业进行重组之前,就曾对央企热衷辅业的状况提出过警示。但是,具体的监管举措约束能力仍显弱化。就监管绩效看,主管部门更应直接叫停央企扩张投资房地产业,以此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裨益。
之前有资料显示,国资委分管的139家央企中,逾七成涉足房地产,其中多数属于超越主业经营范围越界进入。表面看来,央企在楼市飙涨中斩获巨额利润提升了经营业绩,但众多央企偏离主业勇夺各地土地竞拍的“地王”,巨大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央企不仅将地价、房价直接捧上“云端”,而且将大规模投资资金局限于楼市,同时也对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挤出”效应。与此同时,快速拉抬的房价严重抑制了社会消费潜力的释放。
可见,央企非主业投资房地产业的趋利行为已经严重搅扰了市场正常运行,甚至侵害到了民众的福祉,应当及时规制。追根溯源,央企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在房地产业“呼风唤雨”,主要是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支撑,这恰恰是央企独享的特殊体制福利。2008年底,中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开闸放贷以刺激经济复苏。鉴于国资背景企业背后有国家财政的隐形担保,银行争先恐后地将大笔资金借贷给了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甚至提出了低息优惠。央企在获得充沛政策性投资资金后,由于“主辅分离”管制政策落实缺位,这些资金开始四处搜寻非主业投资领域,房地产投资因此才会出现资金泛滥现象。政策性投资资金转而推高了房价,让很多百姓买不起房,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遗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难以摆脱资金链紧绷的困境,超乎市场预期的天量信贷规模却似乎与它们“绝缘”,金融风暴的寒意把他们逼到了生死边缘。
所以,在遏制央企非主业投资的同时,还应对其背后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公状况进行深入改革,让中小民营企业也能在经济复苏计划中分得合理机会,并发挥出积极的竞争效应。实现这一政策效果的要害在于,打破同样以央企主导的国有银行金融市场垄断地位,以金融市场竞争来替代行政计划指导,最终实现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避免资金流向过度集中于国有经济体制内部的痼疾。在修正了资金供给泛滥的制度源头之后,自然可以修正社会资金投向泛滥的问题,是为对央企实施主业规制的根本方向所在。
□马红漫(上海 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