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勇
在经典教科书中,通缩一般被定义为: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学者们特别提到,通缩应该是,物价环比涨幅连续6个月为负。显然,就这个定义看,我国经济是出现了通缩苗头,但未成事实。这是我们不应陷入悲观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些积极因素而过早乐观。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一个被广泛提到的事实是信贷的大规模上升,并认为这基本排除了我国进入通缩的可能性。但就通缩和货币供应量关系来说,虽然从长期来看,通缩通常总是货币供应量下降的结果;但在特定时期,这并不是通缩唯一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像通胀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或结构型通胀之分,导致通缩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的右移也会导致物价走低,当前很多人提到的国际商品价格的下跌就是这类因素之一。更有甚者,在通缩期,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口径较窄的货币供应量还可能明显增长。这是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的结果。
其二,我国经济仍保持较高的正增长率,而恶性通缩通常都伴随着经济衰退,因而当前的物价走低不会是恶性的。美国明尼苏达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200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文论证说,从一个更广泛的历史上说,通缩和衰退的联系不存在。他们搜集了17个国家100年的原始数据,发现只有大萧条等少数时期出现了“衰退和通缩”相连的关键证据,而其他90%的通缩事件并未导致衰退的跟随。
不过,就通缩与货币供应以及衰退的关系来说,还需要注意两点事实。首先,我国经济的历史数据也显示,在1998年至2003年公认的通缩期,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而M2增速也都在12%以上。也就是说,正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并不意味着通缩就不会发生,也不意味着这时的通缩没有痛苦。
其次,正如日本学者辜朝明最近所指出的,当前的危机与30年代“大萧条”和日本“失去的十年”十分相似。这意味着,如果上述美国学者的结论仍是正确的话,通缩与衰退并存的10%的较小概论事件正在上演。具体而言,这几次严重衰退都是所谓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衰退,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都会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这些事实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了某些指标的改善而降低了对通缩的警惕性。在1998年之后的紧缩期,我们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组合。另一方面,在物价下降周期甚至通缩周期中,应该力求避免出现经济衰退这一恶性通缩的伴随特征。
当前物价走低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翘尾因素是2月CPI转负的主要推手。据测算,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对2009年2月的滞后影响大约为-2.5个百分点。扣除这一因素,2月CPI环比增幅为零。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翘尾因素还不能解释CPI负增长的全部,尤其是其中非食品价格的下降。去年1至2月非食品CPI保持在1.5%至1.6%之间,而今年同比跌幅却为0.6%和1.2%。这显示,需求下降带来的通缩压力已非常明显。PPI的走低也是一样,既有国际价格走低的影响,也是国内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综合来看,这些因素还会继续拖累物价走低。
在物价或将持续一段时间走低的情况下,显然有必要避免非典型性通缩走向典型性通缩。学者们认为,典型的通缩一般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物价环比水平持续下落,特别是环比涨幅连续6个月为负;二是货币信贷供应量下降;三是经济衰退。正如上文已经提醒的那样,经济增长率即便是正的,但通缩的危害可能也会发生;同时,简单地认为积极的宏观刺激政策就能阻止破坏性通缩的出现也是过于乐观的。
今年设定物价上涨目标为积极的宏观政策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这些政策力度能够帮助经济企稳,但经济的复苏力量必须来自私人部门,各项政策能否帮助私人部门阻断投资消费收缩的链条,将决定着实体经济何时才能迎来持续复苏,也是防止进入典型性通缩的关键。上一轮反通缩中,政府在稳定经济过度下滑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私人部门仍要经过将近五年的时间才开始走上自主扩张之路。
当前我们又面临同样的时刻。应该说,我们的私人部门和家庭消费领域今天已经具备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美国的有关计算显示,经济刺激计划中90%的新就业将在私人部门创造。笔者相信私人部门的作用相当显著。而在家庭方面,我们的很多消费还处于升级换代的初级阶段,对此有着坚实的需求。(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专栏作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