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月晓
通货紧缩是经济紧缩阶段的常见现象。在当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下,依据以往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当前物价运行趋势,中国不仅即将步入通货紧缩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很有可能持续2年左右时间。
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表示的仅是一种价格相对变化情况,并不表示价格绝对水平的高低。一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取决于供需状况。因此,社会一般价格水平在经济繁荣时期通常上升,而在经济下行时物价涨幅趋缓甚至下降。这是经济学教义中菲利普曲线的经典理论内容之一。经济上行阶段,总需求水平上升,拉动了价格和供给水平的上升,除非供给效率的提高超过了需求水平的上升速度(这是大多数工业产品在长期上的常态)。而另一方面,目前人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的水平还只能做到熨平商业周期,而不能消灭商业周期;因此,经济周期不可避免,经济发展还只能在波动中前进,即只能曲折上升,而不能直线上升。有波动,就会造成价格的相对变化,就有可能造成通货紧缩。
在中国最近10年的价格表现中,曾经出现过2次共3年的通货紧缩时期。1998年4月-2000年1月,中国连续22个月处在CPI负值状态;2002年,除了2月份因节日因素CPI为0外,其他11个月份CPI值全部处于负值状态。比较1998年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1998年是新兴经济体出现货币危机,2008年是发达经济体出现金融危机,因此外部经济环境现在要比1998年严峻,国内经济调整的持续时间极有可能更长,因此通货紧缩的持续时间也有可能持续更长。
经济紧缩造成的需求水平下降,会推动一般物价水平的降低,从而造成通货紧缩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通货紧缩又造成总需求的下降。这种自反馈的循环机制,正是各国政府极力要防止通货紧缩的原因。但是,通货紧缩和总需求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种简单的自反馈放大机制。首先,经济紧缩的不同阶段,通货紧缩对需求水平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在经济下行初期,在预期改变前,价格下降反而有可能促进需求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紧缩持续,人们预期开始发生改变,悲观预期开始增加,价格下降本身造成人们对价格进一步下降的预期,需求水平才会下降。其次,在需求构成中,价格变化是不会使刚性需求部分发生大的变动的,如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企业折旧投资等。因此,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通货紧缩对需求水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随经济紧缩的持续,通货紧缩对需求减弱的效应会逐渐下降。
从历史经验看,经济下降至底部后的持续低迷状态,通常不是通货紧缩造成的,经济不能复苏基本上是经济体系的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因此,中国将持续2年左右的通货紧缩状态,并不会直接影响将来中国经济复苏。一般物价水平的低位运行,反而有利于民众生活保障,也为稳定社会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