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中国又降息了!虽然在这个阶段,“降息”已经成为了各国救市的主旋律,但是,自从美国开始进入了“零利率”时代后,国人对之特别敏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美国“破釜沉舟”——为了抑制通缩,为了摆脱美联储承担陷入“流动性陷阱”所带来的政策成本,强制性让美元贬值来修复债券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为了像日本那样提升企业的海外竞争力,从而修复这场泡沫崩溃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所以,它在短期会通过市场预期的“传染效应”和中短期产品价格的下探,来将自己的通缩压力传递给周边市场。当然,从长期来看,它会将流动性过剩的隐患埋在那些价格被严重高估的市场,尤其是利率政策或汇率政策“按兵不动”的国家和地区。所以,23日中国降息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PPI和CPI的急速“双降”,使得投资的成本和消费意欲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那一刻起随时都可以降息,但中国政府还是谨慎操作按兵不动,是因为我们前期已经作了108个基点的大幅降息。千万不要让自己进入更可怕的“滞胀”状态。所以,当最近我们的工业生产指数滑坡、M1在减少和M2在增加等利空数据出台后,央行再度降息的决心就更大了。
二是顺应市场的预期。美国主导的“零利率”政策,向世界宣布经济开始正在迈入萧条。如不及时扼住这一衰退的步伐,就会让国家前期救市的效果被冲销。中国及时降息,也是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刺激内需的做法既有信心,也不会轻易改变。
三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采取和其他国家政策不一致的做法,就有可能过多承担金融大海啸所带来的冲击。如果中国不降息,就有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方面降息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利率按兵不动国家会被“套息交易”的资本无端的追捧,造成高估,结果使实体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大量游资的流入会增加实体经济衰退国家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造成该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这一点,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尤为严重。中国的同步降息,就是要把风险挡在外面。
最近,很多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世界这么疯狂地注入流动性,不会引起可怕的通胀吗?”我非常理解这种焦虑的心情,但是,当全球处于“流动性恐慌”时,市场看不到自愿性“出场”的资金,人们从破坏的价格体系中产生了悲观和恐慌的心理——不愿投资,不愿消费。市场正常的信用功能被中断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和机构因为没有流动性,就可能面临死亡。所以,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接受这样糟糕的结果,都会尽最大的力量来挽救经济,甚至不顾未来通胀的后果,或采取向全球转嫁通胀风险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中国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不应该提前进入“零利率时代”,应该通过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来避免承担由目前这场“货币战争”(降息竞争)所埋下的通胀、甚至是滞胀的风险!如果我们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甚至是国际游资管理政策不到位,那么,降息这种止痛做法就会让我们慢慢陷入欧美所营造的零利率时代。那时,世界经济必然陷入长期的衰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就是这种悲惨世界的一个典型缩影。
当然,通过降息的这种“货币战争”,来保持自己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宝贵时间,用我们挽救实体经济的“中国牌”,来尽快摆脱这种两败俱伤的“货币战争”!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