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邱林:警惕跨国粮商暗算中国粮食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4日 17:40  新浪财经

  邱 林

  国际粮商开始大规模掌握国内粮源,在各地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巩固粮食购销网络,并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国际粮商与改制后的基层粮管所合作,利用其收储网络大量收购小麦玉米等粮源。在不断复制这种模式的同时,在国内企业已经进驻的地方,国际粮商开设面粉加工企业,利用掌握的优质粮源以及低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9月4日人民网)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五年实现增产,粮食市场相对稳定,但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具有一定的“弱质性”。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一块洼地,加之从今年开始,我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四大粮商已加快进军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步伐,他们瞄准国内粮食市场的巨大商机,纷纷大举投资设点建厂,试图占领和左右国内粮食市场。

  据报道,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虽然只是一个例证,然而,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介入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将成为他们的必争之地。

  实际上,跨国粮商正在实施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战略布局。然而,许多地方官员却没有意识这一点,他们的粮食安全意识淡薄等倾向令人担忧。尤其是少数地方政府官员对于“靠自己生产的粮食养活自己”的认识日益模糊,片面地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因而放松了粮食生产力度和对粮食市场的保护。

  同时,原来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县级粮库在取消农业税、没有了国家“定购粮”的任务后,被完全推向市场,在和私人粮商以及其拥有财政支持的国储粮库、省储粮库、市属粮库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由于粮食行业占用资金多、储存难度大,具有较大风险,部分地方粮食收储企业和改制的粮食企业难以承担这种风险,宁可帮助别人收粮。

  对于腹背受敌、经营困难的县级粮库来说,傍上四大粮商这样的“大款”自然是求之不得。而且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国际粮商选择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粮管所,采取租赁、控股甚至购买等方式,利用原有的“国字号”粮食收储网络,进而建立各种加工厂,巩固粮食收储网络,加强对粮源的控制。

  一般来说,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其产品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国内粮食加工流通企业竞争,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从表面上看,保障国人的“粮袋子”的安全,仅仅是粮食安全的一个小的部分,但现实是,跨国粮商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逐渐增加,开始在国内粮食加工或流通领域攻城掠地。

  进一步推断,由于跨国粮商在国内的并购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中的部分企业甚至会成为国内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我国大豆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跨国粮商控制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如今我国的大豆压榨业已基本上被跨国粮商所垄断,市场人士将国际粮商形象地形容为“携手共进、分而取之”,他们在中国之外控制大豆的供给,在中国之内垄断大豆压榨产业。

  鉴于粮食供求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如果粮食产业也像大豆压榨业那样,其主导权被跨国粮商掌握,将对我国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几十年来管理粮食的成功经验,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中国严格的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我国粮油加工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以免遭到跨国粮商的暗算。

  权威人士指出,粮食总量、质量、种类、流通、储藏、调控等综合形成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些专家建议,面对跨国粮商抢滩我国粮油产业,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二是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