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燕青: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自由穿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5:27 新浪财经
文/杨燕青 学过所谓“西方经济学”的人,大抵可以体会“宏观”和“微观”在框架和内容上的大相径庭。而如果将“微观”和“宏观”放诸研究和实务领域,这种大相径庭更会几乎是无限度的放大。因此,但凡是训练有素的学者或者金融家,没人敢说自己精通于两者之间;事实上,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自由穿行在两者之间。 中国银行的副行长朱民可能就是这个“没有多少人”——或曰“一小撮”中的一位。国际金融的观察研究者+精通金融技术实务的金融家,这应该是对他比较中肯的一个画像,前者指向宏观,后者则指向微观。 不难想象,对于一家举足轻重的上市银行而言,实实在在的市场压力、瞬息万变的决策和强大执行力的需求,绝不等同于简单的金融理论或复杂的金融技术。无论外界捕捉到的印象是否准确,举重若轻、胸有成竹——似乎一直是朱民作为一位金融家的公众形象。在一些场合,我曾经听到朱民对资产负债表的理解和对风险的解读,尽管只是只言片语,但一语中的,其后隐现的显然是对金融实务和技术的高度熟捻。 让我们用更多的篇幅来说说宏观。一类“宏观”可以被人说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另一类“宏观”则能穿透繁复的现象和碎片,化繁为简,且一语道破天机。朱民对金融世界的观察看起来可以归入第二类。 数据可能是描述和研究金融世界最好的工具之一,按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主任张春教授的说法,他第一次听朱民演讲,就对其对数据的超人记忆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如此,朱民他似乎还有将各种看来不相关的数据精妙地串在一起从而拼出一幅惊人全景的视野和能力。不妨举两个他曾经提及的数据组合: ——在过去20年中,全球资本流动增长速度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的2倍,是全球GDP增长速度的4倍。 ——目前,全球范围内现金(M0)和GDP之比是10%,占流动性比重是1%;广义货币(M2)和GDP之比为122%,占流动性比重为11%;证券化债券和GDP之比为142%,占流动性比重为13%;金融衍生品占GDP的比重是802%,占75%的流动性比重。 这无疑是全球范围内“经济金融化”两个很好的数据注解。尽管拥有对数据的精妙驾驭能力,朱民却很少谈判断、结论或者政策建议,这出自于他对数据和事实的某种“敬畏”。 然而,“敬畏”是一种学术态度,慎言结论绝不意味着他没有结论。事实上,深具国际视野的朱民对全球金融架构和监管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当我说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金融体系是否需要寻找新的“稳定架构”,他的回答是,在市场的主体或者说经济主体之间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能够实施的可行机制。目前G7有一些这样的功能,但基本是把中国和俄罗斯排除在外的,虽然目前中国和俄罗斯也经常加入G7会议,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实施的可行机制。 在国内金融界,朱民对全球“前卫”金融趋势和现象可谓最为关注,如数家珍;但说到监管,他的评述(如果说不是结论和“药方”)看起来却颇为经典,甚至堪称“保守”。在全球金融市场热闹的表象下面,朱民更多看到的是风险。在他看来,如果说流动性是可以由市场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无限创造的话,全球市场将是一怎样的市场?如果说汇率这个一国认为至高无上的主权变量不再由贸易而是由交易员的交易频率和节奏决定的,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我问及针对对冲基金的监管是否需要大力推进,主权财富基金是否需要高透明度,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