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梅新育:限制出口不如转移补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22:52 市场报

  梅新育

  毫无疑问,此次油价“破百”,水分不少,因为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基本上都是采用美元标价,而美元这两年汇率疲软,对欧元等其他主要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下跌了许多。而且,今年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也会削弱对能源的需求力度,下半年油价未必能够维持上半年的涨势。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肯定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面对较高的油价。

  中国已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能源进口大国,且进口量增长迅速,去年1—11月原油进口量高达1.5029亿吨,同比增长12.5%,进口石油在国内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国际市场油价居高不下,无疑将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难以削弱。除了直接影响能源成本之外,油价高涨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尤其突出,从化肥、农膜到农机用的燃油,这些农业生产的投入品都要用上石油;而且油价高涨将激励农作物制油产业发展,从而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力。偏偏食品价格堪称2007年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通货膨胀的“元凶首恶”。2007年11月份,中国食品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6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高达86.4%。

  对于缓解食品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采取的取消粮食产品出口退税、实行出口配额制度都是必要的,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出口和价格的限制?直至将出口限制推广到赖氨酸、VC、乙醇等下游深加工产品?这样做恐怕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因为深加工应该是我们所鼓励的,对提升我们的产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利。如果油价上涨、进而带动粮价上涨是一个长期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过多地试图压制粮价上涨。无论世界市场粮价如何上涨,我国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限制粮食及其深加工产品出口方面做得太多并不好,不如把重心转移到补助受冲击最大的弱势阶层上面。

  长远来看,中国的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海外,反过来又会加剧外部世界的通货膨胀压力。对片面指责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某些西方舆论,我们大可一笑置之,但这不等于我们就不需要与其他主要经济大国就抑制世界性通货膨胀开展政策协调。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仅仅依靠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多半无法解决带有强烈外部输入特征的问题,即使解决了也必定成本过高,中国需要和贸易伙伴(特别是美欧)开展更加深入的经济政策协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