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许青安:2008房价涨还是不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8:50 新浪财经

  许青安

  一、“拐点“争论背后的“心理预期”

  2008房价,涨还是不涨?实际上就是“心理预期”,“心理预期”对于未来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实际的行为。在讨论“拐点论“的时候,我们先来看看万科公布的月度销售数字:自9月份达到创记录的73.5万平方米,69.2亿元后,10月份跌落至54.6万平方米,51.6亿元,金额环比下降25.4%,11月份,再次滑落至40.7万和42.3亿元,环比下降18%,与9月份的高峰比,更是下跌39%,与金九银十,四季度销售比上前三季度一倍的历史表现反差巨大。

  现在房地产市场交易清淡,有价无市,已经是现在的市场现状。房地产代表人物王石的“房价的拐点已经到来”,马上就有潘石屹的“拐点只是出现在深圳”,还有著名人士任志强在感到“一股寒流“的同时,说要多观察才能判断是否出现了”拐点“,任志强似乎理性,其实是不愿意看到”拐点“的出现。在潘任的声讨中,王石给自己打圆场,说”长期还是涨的“、”拐点不一定只是向下“,王石面对同行压力的闪烁其辞之后,出现不少评论,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评论是帮了倒忙,把”拐点论“解读为”阴谋论“,是”假降价“,是”给政府一个配合的姿态“等等。

  王石在《经济半小时》的谈话,应该说是一个逻辑推理严密的表态,逻辑起点是过高的房价增长是可怕的,王石用了“亢奋“这一个医学名词,过快的房价增长是可怕的,所以拐点是好事,王石表态不再当”地王“了,不参与”面粉“的推涨,他希望三四年以后再买房的话更被严重误读,王石是从”性价比“来谈的,不是单纯的时间,而被评论解读为阴谋,只能说明社会对于房地产商集体的怀疑根深蒂固到”偏执“的地步,而”阴谋论“的评论恰恰建立在”房价会大涨“的恐慌基础上的,这些意气用事的评论其实在帮倒忙,拿今年买房与没有买房的例子作为“孤证”,推高了公众对于房价的“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是中央政府选择采用“经济手段“调控房价,不注重这点,调控无效肯定出现,在政府的调控中,我们缺少的是几样思维和工具,一是“心理预期”,即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偏好“,也就是”消费心理“,尤其是”消费者“的心理,不注重心理偏好只是简单命令,所以调控就会按倒葫芦起了瓢;二是”供应革命“,对于价格规律我们只知道是供求关系所造成的,在房价博弈中还有更复杂的”有效需求“问题,如在对于楼价的调控上我们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没有一个准确的计划,对于需求不去分流,对于供给不去增加,只能是不调控还好,越调控越高;

  为什么?就是第一个原因“心理预期”、“消费偏好”,人们习惯了在调控之后的“稀缺性”上获得利益,如“90平米禁令”,人们解读为大户型的稀缺,至于停建“别墅”使一些原来没人要的“别墅”一下子奇货可居了。控制耕地的占用意味着“住房土地的减少“。

  政府在供地数量和价格上、“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上、政府税费这三大供给问题上进行实质性的改善,楼价调控的政策效应会慢慢显现出来。

  “心理预期”是如何被操纵的?如何面对由商人、个别官员、个别专家学者和个别媒体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在操纵着市场价格的“心理预期”,上海房价在反腐后应声下落就是最好的说明,试想如果“心理预期”不再上涨,拿着18套住房的上海市区长还会继续持有吗;

  很高兴的看到国家统计局在总结房价上涨四个原因时候,把 “心理预期”列入,这是我们调控思维的巨大进步,建设部也成立了住宅保障司,要求各地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如何建立科学、公开、透明的经济信息体系,使信息不被垄断,价格才不被垄断,人们的心理预期才不会焦躁,评论才不会那么幼稚的用“假摔”、真“摔”来为“未来房价大涨”背书了,正确的评论应该认为不管怎么“摔”只要“摔”就是好事,会使公众的“心理预期”良性;

  “心理预期”与实际价格的关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州市的房价,经历过97年房价炒作大涨之后,多少年来一直平稳在均价6000元左右,调控风声起来明显影响到平静的“心理预期”,到今年八月是7000元,到了11月就到了14000元,深圳今年每个月上涨幅度11%,这样的上涨幅度难怪王石要用“亢奋”的概况,“亢奋”是医学用词,指状态介乎神经病与正常之间,“亢奋”的“心理预期”自然是“亢奋”的行动,2007年“亢奋”的疯牛步伐是否可以在2008年慢下来甚至真正出现“拐点”,是公众心理预期的结果。

  美国房价持续上涨有了次按风险,日本经济衰退源于过快的资产泡沫,说明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土地增值税和信贷紧缩、银监会提示房贷风险、王石不当“地王”、交易清淡、地产股普遍退出证券业“牛股”推荐。。。。。。这一切说明投资、投机需求的对于未来预期并不是“亢奋”大涨了,“自住的需求”为什么还要“亢奋”呢?评论为什么还要“亢奋”呢?

  88年中国第一次通货膨胀,公众的对策是“抢购”,把十袋八袋面粉买回来抵抗通货膨胀,93年再次通货膨胀公众理性了没有“抢购风”,现在的房价与房子也是一样,当住房需求 “心理预期”不再是“亢奋”,房价问题就灰飞烟灭了,房地产业也挤掉泡沫回归理性的发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