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红漫:错位政策搭配堪称妙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8:5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确定来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因而备受关注。理解好会议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准确把脉未来经济走向。鉴于此,本版特开辟“2008经济工作任务解读”栏目,就本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进行深入剖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八大经济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工作任务,即“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明确阐明了明年推行各项经济工作和落实宏观调控任务的最终目标,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值得深入研读和分析。 就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导向,会议提出“双防”。在具体的政策选择上,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货币政策方面,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继续定位为“稳健”。这意味着中国自1997年开始实施的“双稳健”政策组合,正式变成由“从紧”与“稳健”所构成的全新政策组合形式。 宏观调控政策的定位调整和组合变化,顺应了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状况。之前货币政策之所以定位为稳健,其原因在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部金融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严格地讲,“稳健”并非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政策表述方式。从文字表达看,它更加接近介于“积极”和“紧缩”之间的“中性”政策选择。但是与西方经济理论中“中性”意味着“不干预”不同,对于中国而言,所谓的“稳健”则更加强调了小幅微调、随机而变的含义。由此我们看到,在外部经济危机压力加大之时,“稳健”就意味着货币投放的适度增加,以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而在近些年,当经济趋热迹象明显,在稳健的政策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导向则是逐步呈现紧缩态势。 因此,只要经济发展趋势尚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通过“稳健”的政策予以适度微调,那么,由“稳健”转而向“从紧”的变化,则反应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变化,更体现了宏调政策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具体表现是,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加。而大多数研究机构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只是结构性的。但是,这样的分析结论是相对静态和孤立的,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置于未来年度和全球视野,那么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首先,从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因素看,国家已经确定从明年开始推动资源价格改革,资源价格上涨将传导到下游产业直至终端消费品,最终推高CPI涨幅。其次,从海外市场看,美元持续走软让原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甚至飙升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大量依赖原油进口,一旦油价继续高位飙升,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很大。第三,CPI涨幅持续保持高位,会逐步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会成为物价进一步上行的动力。 从这三点内容看,它们的共性在于对物价上行的刚性推动,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很难应对。所谓“居安思危”,在目前经济过热趋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性质定位,也正是为了提前避免未来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因素出现集中爆发。 具体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这一表述,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作用,在价格型工具以及汇率政策的使用上可能性将会更大。 目前的利率政策,也即持续的加息动作,已经在现实效果和负面影响方面遭遇瓶颈。一方面,未来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多属于刚性因素和外围原因,更多体现为供给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压力,而加息主要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来抑制市场需求,着力点并不相同;另一方面,持续的加息给部分正常社会需求造成了负面影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站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角度看,数量型工具,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等能够更主动地掌握信贷投放节奏、控制投放规模,精准地实现调控目标;而汇率政策则可以化解海外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因素,避免刚性推动因素的恶化。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与货币政策导向发生质的变化不同,财政政策继续秉持“稳健”定位。这一“错位”政策搭配,充分体现了中央在推进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思路时,更加注重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价格上涨具有刚性因素,但是价格上涨对社会的伤害力度不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食品和资源开支在总开支中的比重更大,因此更容易因物价上涨而受到伤害。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而不是与货币政策一样采取同步收紧,正是表明了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等需要加大开支的方面绝不吝啬投入。 由此,通过稳健的财政开支总量与结构性的调整优化相结合,让国家价格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因经济走势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大胆推进。看似“错位”的政策搭配实为实现总体调控目标的一招妙棋。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