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叶檀:与其让大部分财富缩水不如选择温和通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08:27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NBD评论员 靠冲销货币是解决不了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于适度的通胀也不必畏之如虎,应该警惕的是铸币税的隐性财富损失。 宏观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先生激动地为宏观调控辩护,驳斥宏观调控成效不彰的观点:“正是我们多年来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过剩生产力的产生,成功避免了经济过热,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我们的货币增长速度将会是30%,甚至40%,而不是目前的18%,由此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 宏观调控是否见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目前央行实行窗口指导式的信贷紧缩政策来看,可见流动性过剩的确严重。樊纲先生所能表明的,也只是宏观调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治流动性过剩,他提出的论据是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货币增长速度可能是30%、40%,而不是18%。要解决经济过热难题,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配合,当务之急是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目前政府正在往财税改革之路上走,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改革都会一一出台。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一个负面词汇,举凡房价物价上升、经济过热,全都归结为流动性过剩。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出现物价与财富的上涨,韩国、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莫不如此,两德统一之时也略微有些通胀。英、美工业革命阶段没有通胀,确实是,但那时的黄金本位或者复本位体制以及黄金的开采难度,使货币有了锚。如果用黄金衡量,目前的石油等价格仍在上世纪70年代。 财富的创造能力增强引起的货币增加,与政府滥发货币引起通胀,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由经济发展带动,后者则是一个搜刮过程,导致生产率发展远远跟不上货币的增幅,引发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崩溃。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要分两个阶段来看,2001年以后的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前此的国企脱困耗费了上万亿人民币的改革成本,这些人民币属于铸币税,是支付改革的隐性成本。而随着货物流通量增大与资本市场发展引发的货币乘数效应,则应该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应妄加排斥。 目前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是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币是附着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上的一块乐土,只要升值预期在、贸易顺差在,就无法更改这一事实。热钱涌入的数量从一千亿美元、三千亿美元到五千亿美元不等,这些根据不同口径测算出来的数据反映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通胀当然是个货币现象。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研究,总体来看,目前通胀率高于2%部分的60%-70%是货币因素推动,因此总的通胀变化要看货币供给情况。央行对货币的冲销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从市场来看,货币依然极其充裕,在高速运转的经济体中货币被成倍创造出来。央行不得不使用信贷冻结手段,而通过对资本市场的打压,5万亿、6万亿的账面财富灰飞烟灭。 这样的手段具有极大的后遗症,冻结信贷只不过是把资金窖藏起来,总有一天虎要出笼。但在冻结的过程中,有一大批急需资金的小企业会死亡,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这与日本紧缩时期的情况相同,由此带来经济活力的下降。打压资本市场的做法更要不得,以损害普通股民利益的方式进行紧缩,基本上属于损不足而奉有余,与政府保障民生的目的背道而驰。 让经济降温的方法有很多,完善社会保障、征收资源税、加大市场竞争等都是好办法,与GDP匹配的CPI指数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以经济受损为代价收缩流动性是短视的,也将得不偿失。当财富损失超过民众接受度的时候,收缩流动性这一终极问题就会成为沉重的话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