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檀:请有关部门公布通胀认定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10:51 南方周末

  叶檀

  *要让我国货币体制找到平衡点,实行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定量的、市场预期明确的指标管理,是关键一步。希望以后不要再听到权威部门的权威官员以 “结构性”、“全面”等为辞,对中国经济作出模糊判断。*

  连指标体系都没有,我们如何建立相应的货币与财税调控政策?随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月居高不下,关于是否存在通胀、通胀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引发激烈争议。

  一切因为我国尚未建立关于通货膨胀的指标体系。

  我国的 CPI上升到了6.5%,已经影响到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央行究竟是应该加息,还是应该升值?各方莫衷一是,这严重延滞了市场人士对于长期的经济预判,也就无法做出足够的反应减少损失,并最终减少

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风险。

  究竟上升到8%还是超出3%算是进入通胀控制区?没有人知道,就连主导的决策层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官方词汇是“结构性上涨”,这是否意味着结构性上涨不是全面上涨,也就不是通货膨胀?这是否意味食品价格涨得再高,也只是结构性的,与通货膨胀无关?于是,问题就归结为,在中国,什么样的指标才反映通胀?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代表权威统计部门说,虽然CPI是通胀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属结构性上涨。在八大类商品中,最近一直是五类上涨,三类下降,除食品外其他类别涨幅不大。“通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不能讲已经进入全面通胀”,近日姚先生在上海又表示,3%仅仅是年初确定的CPI预期目标,并非不可突破的“警戒线”。而今年前10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4.4%,仍处于安全范围。

  姚景源先生的意思自然是说,3%的目标只是参考,而非通胀的认定标准。那么到底CPI上升到多少或者说物价怎样上涨才算通胀呢?如果连权威部门的总经济师都语焉不详,普通投资者又到何处寻找答案?有关决策部门是根据什么指标来进行宏观调控?抑或根本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国之所以用3%作为CPI的参考指数,并不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工资增长水平得出的结论,而主要是根据美国标准(欧洲各国通常以2%作为临界点)。我国去除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也是基于美国标准。但自相矛盾的是,虽然我国的指数与美国标准联系在一起,在CPI的具体权重方面又自行其是,

房地产权重占比极低,而食品权重占比极高,但在计算核心CPI时又将食品排除在外。于是我国CPI成为“参考之参考”的指标,无助于判断通胀。

  此次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上涨,猪年吃不起猪肉,重庆的超市踩踏伤亡事故,说明食品涨价已经引发普通消费者强烈的心理预期,人们有可能因为害怕通胀而挤兑、抢购,从而使严重的通货膨胀真的降临。这就是通货膨胀的诅咒。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在上升,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此工业品价格也可能失守,而这是力保全面通胀城池不失的最后一道关口。

  通常来说,一个成熟国家会向社会公布CPI、货币发行量等数据的涵义以及设定值,一旦突破上限,市场就会自动做出加息、降息等货币政策预期,并在措施真正实行之前做出反应,从而将市场震荡减到最小。我国却在关键数据上语焉不详,造成市场混乱的预期。在此情况下,有关部门必须尽快设定一个完整的判断体系,使市场找到一个落脚的空间。

  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我国的通胀是美国与国内货币发行宽松的负面效应的叠加。目前的通胀威胁既是前两年货币发行量过大的报复,也是货币发行体制不明确的恶果,核心指标体系混乱加剧了政策的不均衡。要让我国货币体制找到平衡点,实行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定量的、市场预期明确的指标管理,是关键一步。希望以后不要再听到权威部门的权威官员以“结构性”、“全面”等为辞,对中国经济作出模糊判断。要知道,格林斯潘任

美联储主席时虽然用语模糊,但其指标体系却清晰无比。

  (作者系经济评论家)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