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陶冬:海外投资不是请客吃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0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陶冬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海外投资也不是!

  中国资本管制这个大坝上,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闸门正在隆隆打开。这是改革开放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刻,也是令人担心的一刻。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美国百仕通(BlackStone),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先后录得巨额账面亏损,可谓人算不及天算。这两项投资均注重于战略布局和协同效应,因此一时的股价损益,并非评估项目成功与否的合适方法。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海外投资对国内精英来说,并非羽扇纶巾、指点江山那么容易。

  QDII资金杀入港股,势如破竹,恒生指数在短短两个半月内上升了40%,恒生国企指数更飙升57%。部分国内投资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俨然以股神自居。其实国内资金强力买入,只是故事的一半,海外机构投资者暂时不卖,才是故事的另一半。

  果然,以某巨型公司A股上市为契机(加上美国次贷危机扩散),H股在之后的两个星期中急跌18%。

  当中石油的市值超过俄罗斯GDP时,当中国神华的市值超过世界矿业三巨头之一的力拓公司时,市场出现调整是必然的、必要的、健康的。除去运输成本,中国石油、中国煤炭与俄罗斯石油、巴西煤炭并无差别,估值上也没有理由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的前景和金融企业的盈利大有影响,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并无大碍。当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被掩埋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恐慌中时,投资机会便在其中。

  H股动态PE为25倍,远低于A股估值,以国际标准看不算便宜,也不算太贵。换言之,香港H股目前算不上泡沫,可以为国内资金提供一个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分散风险的市场平台。香港市场拥有大量国内资金所熟悉的中国企业,又在语言及基础设施上与内地多有对接。选择香港作出海口,颇为合适。

  然而,香港的另一端连接着全世界的股市、债市、利率、

汇率、衍生、对冲,那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A股与H股的差别,在笔者看来近似湖泊与大海之间的差别。香港可以风平浪静,也可以风高浪急,海平面下有没有闻所未闻的怪物也是未知数。

  香港股民中有疯狂炒股的投机客,但大部分属于长期投资者。不过资金的主力是基金,其中既有视价值投资为圭臬的传统基金,也有快进快出、杠杆运作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可以一口气沽空几十亿元,通过期指、利率、汇率连环轰炸,还有眼花缭乱的衍生工具、结构产品助阵。如果股价与价值严重背离,传统基金的沽售浪潮同样可以具有震撼力。

  H股、A股价格趋同,是国内资金投资H股的一大题材。的确,随着两地资金的对流,H股与A股之间的互动性日益明显,股价上的差异势必有所缩小。但是同质同权的同一间公司,两地的

股票价格却未必一致(除非H股全部由国内资金持有)。两个市场的资金来源不同,对估值的评判标准也不同。香港机构投资者的估值标杆必须向其它市场看齐,当H股价格大幅度偏离价值时,他们会沽出,转向其它市场,留下国内资金高位站岗。

  香港是资本市场的深水区,一夜之间可能冒出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一旦出事谁也救不了国内股民。

  香港特区政府对内地资金又爱又怕。大量内地资金涌入,对

香港经济转型、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十分有利。不过如果内地资金炒作作风不改,则可能在相当时期内影响香港股市的行为。当港股“修女也疯狂”时,不仅有损香港形象,也可能影响当地的金融稳定。近来香港窝轮(认股权证)交易激增,反映出市场的投机色彩,长远看来对香港、对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并非好事。

  笔者认为,资金平稳出海、价值投资,是衡量这次资本项目开放尝试的重要标志。

  其实,资金出海的意义绝不止于投资港股,赚几个小钱。这是中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下崛起,企业发展势必走向世界。资金、市场、资源、技术、品牌,均需要在全球战略中重新布局。目前的资本管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要求,对资金流动的种种限制已经开始影响企业行动的效率。同时随着国人、企业财富的积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分散风险、提高回报的呼声越来越高。香港是国内资金出海的第一站,具有“试水”意义。就像中国产品那样,中国资金早晚也会进入各国,走遍天下。

  必须看到,在长期的资本市场锁国政策下,机构投资者中精通海外投资的人才奇缺,机构内部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奖励机制更是空白。国内居民中对海外市场的了解程度偏低,投资渠道不畅,投资信息缺乏,理念上“炒股”多过“投资”。

  这无疑加大了投资失败的机会。以国内惯用的炒作手法,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得手几次,但早晚会输得很惨。国储局刘其兵单边炒作伦敦期铜,造成巨额亏损便是一例。

  当国内媒体和股民将注意力聚焦于“港股直通车”缓行时,笔者认为人们低估了中国资金出海的历史意义。2007年是中国资金出海的投资元年,有远见的国际投资者已开始探讨此项政策的长远影响了。一位笔者熟悉并十分尊重的美国CIO(投资总监)指出,中国资金的出海会带来一支投资风格不同的生力军,这可能改写国际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笔者估计,十年之内在海外市场游弋的中国资金,应该接近同类的日本资金,其动向备受市场瞩目。

  受结汇政策限制,过去中国资金投资海外,基本上以国家(主要是外管局的外汇储备)运作为主要模式,投资策略、手法和品种相当简单,变化少,回报也不高。最近一系列政策变化之后,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国家、机构、企业、个人以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和金融产品。国家行为开始向商业行为转型(国家投资中也有一部分移往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高回报成为重要议题。

  笔者认为,资本项目开放速度的明显加快,意味着:(1)国内流动性泛滥已到了不得不采取更积极措施的地步;(2)中国经济在金融开放上离准备就绪已经不远了。中国的金融开放(包括外资准入和内资出海),未必有一个时段可以称之为原点,但是开放的形式似乎在由“小步慢走”转为“小步快走”,海内外市场接轨的步伐远超过任何市场人士一年前的想象。笔者相信,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会快过人们的预期,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时间会快过人们的预期。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的日子,不会太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资金走向世界是新事物,是大故事、大趋势, 但又是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

  奉劝出海前的国内资金,放低身段,降低(回报)预期,提高警觉,努力学习。赠言国际金融市场,中国资金来也。

  (作者系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