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惯例真的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1:04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评论员 赵民望

  有关部门再次面对玩具召回事件时的处理方式,使公众相信“国际惯例”这一回真的来了。

  日前,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又召回了420万件自中国出口的彩珠拼图玩具。此次,国家质检总局的反应是:迅速停止该工厂生产的玩具产品出口;暂停该工厂的出口玩具许可证;并立即组织有关检测机构和专家对该玩具中所含化学成分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和评估。

  其后续动作还有:进一步与美方联系,要求其提供消费者伤害的医学检测方法和报告,以进一步进行科学评估。

  如此反应过程是理性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证明了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立场。

  回头看今年早些时候,当美国进口中国

宠物饲料引发的轩然大波,随之牵连了中国的牙膏、
汽车轮胎
、玩具和海产品之后,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做出的“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反击,以及个人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趋势”的结论,显然难以使各方信服。

  毫无疑问,针对中国产品的舆论的确“有失公允”;然而“中国制造”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贸易保护主义所能解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内市场上不少商品的安全和质量境况同样难以乐观。

  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更必须正视“中国制造”的瑕疵以及其中的质量安全问题。问题是,当我们更深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时候,与“国际接轨”却是一张挡箭牌,被垄断部门更多地用来作为提高产品服务价格的筹码。

  中国产品“信任”度之所以出了问题,进而扩大到“危机”的程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中国商品的安全质量问题被曝光时,官方的第一反应都是“矢口否认”,政府部门非常不习惯信息公开,也不愿拿出“中国标准”就事论事。

  一方面,物美价廉的自我陶醉捆住了创新的脚步,我们在某些领域没有推行标准的能力;另一方面,“国际接轨”泛滥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却没有在质量标准问题上,拿出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勇气和行动。

  必须指出,“中国制造”受困于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自己!“中国制造”要赢回面子,遵守普遍“规则”是惟一选择,而获得市场信任的途径只有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和监督到位,基本前提则是“实事求是”。

  是次国家质检总局的反应,可视为政府部门践行“国际惯例”的一次示范。(15A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