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张华强:从囫囵吞枣看经济圈悖论的破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10:45 中国青年报

  张华强

  近年来,房价升温居高不下,宏观调控不断推出的措施扬汤止沸,难抵微观耗散。难道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就不能足够大,大到力挽狂澜的应有程度?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不可能是一种万全之策,往往容易陷入“两难”。比如加息与阻止热钱不能两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与减少贸易顺差不能两全;加大“两高”行业成本与控制通货膨胀不能两全。我们真的无法破解这种“两难”的经济圈悖论吗?

  于是联想到《湛渊静语》中的一个故事:有人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个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听了他的回答,别人和他开玩笑:“你真是囫囵吞枣呀!”然而,如果从兴利除弊的意义上理解“囫囵吞枣”,却叫人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经济圈悖论颇像“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的不能两全。问题在于执行者存在着反向趋避的倾向,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对策中不仅“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而且连枣原有的“益脾”功能也丧失殆尽,这就是一种扭曲。

宏观调控措施的失效,表面看起来有“囫囵吞枣”式的执行不力之嫌,而在深层次里则是因为有一种扭曲力的存在。

  扭曲力的存在,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在宏观调控中,由于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执行者为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以及个人的眼前利益,可能会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为了趋利避害而不惜反其意而用之。例如为了出口不择手段,环境污染不在乎、剥削劳工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出口创汇就可以。在这种出口创汇理念的支配下,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与减少贸易顺差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无异于隔靴搔痒,出口、退税到最后还是由全体老百姓买单,“二传手”在“囫囵吞枣”中总可以得到实惠。

  由此可以看出,在扭曲力存在的情况下,仅仅靠宏观调控措施的正确是不够的,也不能指望哪位经济学大师能设计出兼具“梨”与“枣”功能之物。

  因此,通过校正扭曲力最终破解经济圈中的各种悖论,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注意的:

  一是让监督机制从形同虚设的尴尬中走出来,保证宏观调控的措施每一个步骤都能够落实到位。而这种落实到位的基础是程序到位,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使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像“囫囵吞枣”那样走了过场。如果上头只是开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方子,而听任下面为我所用,那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消除宏观调控措施服务终端的冷漠现象,实现对中间环节的双向规制。宏观调控措施无疑应当是服务终端的,即向社会公众负责。但是宏观调控措施的决策、监督者并不直接向具体的公众负责,如果对此抱着一种爱莫能助的态度,那就是冷漠现象。一般来说,“欺上”容易“瞒下”却很难,只有上下结合,才能消除“囫囵吞枣”者的侥幸。

  三是防止“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现象出现。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可以设定一个时间段,例如建立执行者的周期功绩制,避免以一时一地论英雄的投机现象;也可以设定一个范围,例如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样既可以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被执行者钻了空子;也不必投鼠忌器,以免为执行不力留下借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