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刘晖:边增长边实现平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10:02 21世纪经济报道
公共选择·刘晖专栏· 任何艰难的问题都是“制度性”、“结构性”、“系统性”的问题。而这已经成为一种陈辞滥调。很多时候,它不是为坚决而审慎的推进寻找动力,而是为卸责和偷懒寻找借口。 对于公民的教育、健康、环境、安全等“应得之物”,这些说辞要么是有口无心的挡箭牌,要么是无法寻找到有效突破口的避风港。也许,我们对增长知之甚多,却对发展知之甚少。 边增长边实现平等的发展方式能否可能?所谓的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的说法是不是一种表面的误解?也许,只有分好蛋糕才能继续做大蛋糕? 错误的线性逻辑 正如卢卡斯所说,如果我们知道经济奇迹是什么,也许我们就能创造奇迹。中国奇迹已经引来多棱镜式的解读,奇迹虽已显现,谜底却远未揭开。公民如何分享改革红利,国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如何持续上升而不是被割裂? 现在谈到国家竞争力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福利制度已经伤害国家竞争力。诚然,福利国家兴起更迭,其间也遇到不少波折。从一个前货币化的时代进入一个全球化资本和市场的时代,福利国家的变迁漂移一直未停。 福利国家养了懒人,这话没错,但是福利国家也救了穷人和老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深刻的悖论,就像蒙代尔讲汇率的不可能三角一样,发展是不是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公平、效率、机会的三角难题?如果一个地方,只有“穷忙族”,越忙越穷,越穷越忙,陷入恶性循环的诅咒,这难道不是许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悲剧吗? 历史并非线性之旅,即使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派那样的长程历史观,在寻找“原因的原因”之时,也难免顾此失彼。但是从福利国家的缘起和关键转折,也并非无迹可寻。从一些重大事件和时间的排列上,也可以发现,所谓的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的说法是多么的漏洞百出。 福利国家并不是国家包养一切,那是极端计划性体制的表面想法,福利国家承诺的是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是对公民应得之物的供给。现在,把福利国家的源起通常归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济贫法》。后来虽历经修改,比如说《新济贫法》的修正,但是其中闪烁的基本概念仍然处于日后流变的核心。它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复生,是工业革命的前源,而不能说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使是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做成”工业革命的蛋糕,但是已经看出福利国家的萌芽。现在医改中不少论者推崇英国模式,而英国的“医改”是在“一战”快临近尾声时推动的。当时身处战壕的战士已经接到家书,知道此事。 德国在19世纪推行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日后许多国家群起模仿的滥觞。其历史机缘,并非德国已经在二次工业革命领先,相反是要弥合增长中越来越严重的矛盾。更能代表扭转危机的是,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后,是“罗斯福新政”的“社会安全法案”,使得国家走出沼泽。 由此观之,在蛋糕没有做大之前,也可以分好蛋糕。甚至在蛋糕摔碎后,如果能分好蛋糕,蛋糕还能继续做大。其间的因果轻重,固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带来国家财富的大量增长,建立起更为长远的社会保障体系,虽非一蹴而就,但是已经有了破题的先机。 能力与机会 增长和发展之所以难以区别,是因为如果不从结果来看,这两者很容易混为一谈。刘易斯所说的“牺牲平等以求增长”之所以得到广泛的采用,是因为打碎鸡蛋是为了做蛋饼的思路所致,也就是通常所说变革的成本。问题是,什么是考量这些选择的支点? 从实证的经验来看,牺牲平等固然能够得到一时的增长,但是这个方法的危险之处在于,无法划定成本的边界,而且往往会带来另外一种后果,大多数人因为被划定在经济增长之外,而成为一个怨恨的群体,使得增长无法持续。结果就会变成,即使不存在短缺,因为缺乏获得的能力,而造成了恶化。 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就是饥荒问题。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出于食品的短缺,或者是因为干旱或者洪水,但阿马蒂亚·森的研究推翻了这一假设。通过对数起灾荒的实证研究,森认为,饥荒并非源于匮乏,相反是来源于对权利的剥夺。事实上,在那些发生饥荒的年度中,有的食品供应并非处于下降状态,而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获得食品的能力。 因此,福利经济学表面看起来是对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对公民的实质性能力的探寻。社会权利这个概念之所以成为福利国家的支点,不仅是对古老的权利话语的传承和回应,也是对一个日益商品化的世界如何实现公民生存的守护,是对风险社会的对冲,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投资。 这些原则来自更为古老的信念: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国家的边界和责任。这些信念是根,而不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经得起岁岁枯荣。这是权衡之衡,而不是利益之链,在上下输送中左右摇摆。因此,与其说福利国家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不如说是从公民权利到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再到社会权利的演进,是对人之成为人而非商品化、货币化的深刻体察。此时,权利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动力,更是目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