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秋风:油田多一处 油价会降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10:13 南方都市报

  秋风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冀东发现了一处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对于中石油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大好消息。但是,媒体说“国人为之振奋”就有点夸张了。道理很简单:国内发现一个很大的油田,其实无助于改变油价,甚至也不会对成品油供应产生多大影响。

  中国企业、车主所需要的石油燃料来自石油“市场”,与其产地位于何处几乎没有多少关系。就拿现在说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汽车所加注的汽油是由什么地方生产的石油炼出来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汽油价格不会因为原油产地、炼厂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河北发现一个油田,与沙特阿拉伯发现一个油田,对北京、广州的汽油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中石油不会因此而降低油价的。

  这就是“市场”的特征。市场是匿名的,市场也从来就不承认国界线的存在。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吃的馒头是谁生产的,但制造这些馒头的小麦产自何处,是陕西的关中还是美国的中西部或者俄罗斯,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当然更没有必要知道。产地对于小麦批发商来说是重要的,但随着生产过程逐渐接近最终消费,其重要性趋于淡薄。即便某个生产商因为采取新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它也仍然有可能参照市场上既定的价格进行交易,最终消费者得到的仍然是市场所决定的价格,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价格。

  因此,说国内发现一个大油田令国人振奋,恐怕是不懂市场的人才会说的话。文明的本质就在于越来越多地依赖陌生人来生活。很多关于偏远地方的人类学调查显示,即使是最偏远地方的居民,其生活也需要通过与外部的贸易关系来维持。到现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来自抽象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张,甚至从一开始就是超越国家的,今天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自然的演进结果而已。每个人都在这个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当然,因为我们生活在民族国家的时代,市场被国界线人为地分割。所以,中国现在所消费的石油有相当份额来自进口,在有些人那里,就变成了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本来,面对这种情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就有责任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市场之稳定运转提供某种公共品,使这些市场正常运转,自己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得到所需要的资源。

  不过,国人似乎还没有学会依赖市场。相反,战略家们热议

能源供应安全,政府官员则反复强调,中国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供应。这是人的一种可以理解的本能:对于外部世界,人们总有一种不信任感。市场是一个看不见的网络,所以,生活在市场中的人们,尽管其福利在不断改善,却总是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在很多文人那里,自给自足都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具有一些变数,在一国之内适度地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对于外部世界有过多的疑惧,因而扭曲自己的行为,按照自给自足的心态来安排本国的生产、消费活动,那就属于一种返祖现象。这种返祖现象的一种表现,就是现行怪异的石油供应安全政策。既然石油安全供应十分重要,那合理的做法就是放开石油进口,允许跨国公司、民营企业自由向中国进口石油,进口渠道越多,石油供应就应当越安全啊。但有些人却不这样想,他们觉得,只有国有石油公司到海外购买油田、开采石油,才能够保障石油供应安全。

  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只有靠国内耕地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但事实却是,粮食与石油或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其供应来自市场的网络,而不是来自物理性的土地。生产粮食的是追逐利润的农民,而不是土地。拥有一定面积的耕地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保证一国就能获得粮食供应安全,或者获得稳定的粮价。因为,农民跟其他人一样是企业家,只有在他确认生产粮食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利用土地这种要素去生产粮食。假如粮食生产无利可图,那即使他有土地,也不会去种植粮食,宁可让土地抛荒。事实上,历史上的歉收、丰收或者饥荒,从来都与土地多寡无关。更进一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国内粮价甚至粮食供应量,都与国内的耕地面积短期的增加、下降没有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所需要的粮食是由全球粮食市场供应的,而不是由国内耕地供应的——现在就已经如此了。

  惟有克服了自给自足的本能,政府才有可能为国内、国际市场之扩展和正常运转,制定出合理的政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