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邱林:高耗能产业--不能为出口而断了子孙后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0:05 新浪财经

  邱 林

  “六大高耗能产业平均增速20.6%,远远高出整个工业增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从主要产品看,高耗能产品增长率更是惊人。高耗能产业的快速膨胀,使得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工业在整个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像期待的那样升级、变“轻”,反而越来越“重”。(4月23日新华网)

  高耗能产业的再度抬头,说明我国仍未改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环境破坏仍在继续。同时,在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中,有一个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紧惕:一方面能源瓶颈制约因素仍未解除,一方面高耗能产品出口增长依旧。据海关统计,2006年仅天津口岸就出口硅铁121.2万吨,价值7.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和55.5%。

  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我国高耗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当中,不仅会使我国可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还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大家知道,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之《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当前,国内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高耗能产业的转移。他们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盲目引进国外高耗能产业或其中下游产品生产线,成立一些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出口。这样做,固然带来了GDP的增长,并解决了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资源被消耗掉了,污染被留下来了。在这样的“合作”中,我们似乎获得了不少实惠,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才是最大的赢家。以下实例足以证明这一点。

  美国道康宁公司与德国威凯公司合资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建设的45万吨/年有机硅工程于2006年建成,这一项目投产后,每年将耗费国内大量宝贵的金属硅资源,其产品大部分市场在国外。有专家计算,仅为张家港这家合资企业提供一年10万吨的硅,就需要纯净木炭数万吨,折合成木材就远不止十多万吨。此外,每炼1吨硅仅电炉的电耗就是1.4万度,生产过程还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存在着大量的粉尘污染,尤其对半径10公里以内生活的人群来说,其健康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矽肺病。

  为什么来之不易的资源,尤其是我们本身已十分紧缺的木材、电力,被一些外资企业随意地“挥霍性”消费?为什么高耗能产业国内过剩,还要漂洋过海出口产品,把宝贵的木材、电力、矿藏变相输入国外?说到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还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它的价值被严重贬损。从市场机制上看,反映资源“稀缺性”的经济杠杆严重缺位。

  这两年,国家以产业准入门槛、出口退税、实行差别电价等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但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措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当前我国出口商品中,铁合金、金属硅、焦炭等高耗能产品仍占有相当数量。去年我国生产电解铝781万吨,其中出口未锻轧铝132万吨,大约耗电200亿度。这等于耗费近一半的“三峡电”,去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现在国内在建和已经建成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生产线,已经超出国内需求的一倍以上,各地上马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一些地方仍然把高耗能产业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宏伟目标”,如包头市石拐区规划到2006年末,建成“世界级的硅铁合金基地”,届时可形成100万吨的硅铁合金生产能力。西部另一个高耗能工业基地,正在建设的一个百万吨级的电石制PVC项目,称建成后“将改变国际PVC生产格局”。

  不少新上高耗能项目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说明我们正在不惜资源、环境代价,不顾国内能源紧张的形势,牺性我们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努力为别人提供高耗能产品,实在得不偿失。按照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高耗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盲目发展态势无异于“饮鸩止渴”。而且这种盲目发展潜伏着巨大市场风险,不仅会给国家资源、环境带来压力,还有可能给地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