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谢志强:注重民生不是简单地多发红利搞福利至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09:32 解放日报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谢志强 问:有报道说,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总额将超过7000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5.3%、41.7%、86.8%。这份“大礼包”,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民生的具体体现,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同时我也有一些疑虑,国家是否有那么多财力不断派送“大礼包”。想请教的是,注重民生就是简单地送“红利”,搞“福利至上”吗? ———上海嘉定金沙路 赵建国 答: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我们很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显然,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越来越有尊严、越来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全社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创造与享受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民生至上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命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民生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政府工作报告对解决民生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这表明,扶助弱势群体、增加百姓福利、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和切实行动。 但是,注重民生或者说民生至上是不是就是给钱、给物、搞照顾,是不是就是多发“红利”、利益均沾甚至“福利至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具体来说,这种情形导致的一个后果必将是蛋糕越来越小,共享越来越少,分配越来越难。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民生至上等同于“福利至上”,而应把民生与福利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在认识上进一步搞清楚。 重视民生要重视福利,民生问题包括了福利问题。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制度安排。讲民生问题不能不讲福利,不能不注意发展成果的共享,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是对财富的一种再分配,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人民创造了这些财富,社会主义的致富应当是全民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的执政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全体人民,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让全体成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病有医、老有养、有劳动能力者有活干。这就是民生,这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生计。要做到这一点,国计必须反映民生,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机遇就应当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与把握。因此,着力改善民生,让福利的阳光普照大地,是和谐发展之所需。 重视民生要重视福利,但不能简单地搞“福利至上”。福利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很重要,但倘若把福利等同于民生,把福利分配的多少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却是非常有害的。要知道,在判断一种改革政策好不好就看它能否带来福利、能否使福利最大化的思维定势下,人们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创造财富的热情就会不断消减,社会就有可能丧失活力。 福利是一个刚性很强的东西,通常情况下它只能增加和不断提高,而不能减少和降低。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福利型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崇尚“福利至上”,逐渐背上了沉重的福利开支包袱,一方面人们的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政府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们注重民生问题的改善,强调福利对于民生的重要性,需要讲条件、讲国情、讲发展阶段,要考虑福利的分配和增加有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万万不可未经统筹安排和严密计算而走“福利至上”之路。 重视福利表达了一种共享的理念,但仅有共享是解决不了民生问题的。各尽其能、共同建设,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的这一期望,清楚地表明中央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绝不是简单地送“红利”。 共享和共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自然结果。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就也只能由全体人民共同去创造。每位社会成员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然后才能问心无愧地去分享。当然,无论能力高低,创造大小,只要用心了、尽力了,就了不起,就有资格去分享;好逸恶劳者、消极懒惰者从来就为社会所不齿。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解决民生最关键的是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 强调民生至上,解决民生问题,还必须澄清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认为民生问题就是花钱,就是支出,就是消费。其实民生问题也是一种生产和生产力,也能创造效益。例如,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如果解决好了,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社会保障看起来是一种只花钱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它,人们就会有很多的后顾之忧,就无法全身心地去参与建设活动,也就更不敢花钱消费。 二是认为改善民生主要是施行社会救济,就是施舍、给好处。社会救济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决弱势群体生活问题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改善民生确实要拿出钱来,解决我国8300万残疾人的困难,解决贫困地区儿童上不起学的问题……但这不是施舍,不是送礼包,而是坚守公平正义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是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事,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起着主要的关键作用,中央政府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统一安排,这一点确实不能含糊。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配合,不能与民争利,不能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钱“跑冒滴漏”。但解决民生问题绝不仅是政府的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一定要得到充分发挥和重视,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海内外的积极力量,也要积极有效地调动起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