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郭巍青:城市的荣耀不在于贡献官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14:06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郭巍青专栏

  深圳“两会”闭幕,适逢新华社发布“张高丽同志任天津市委书记”的消息。由于张高丽曾任深圳市市委书记,于是在“对官员升迁敏感者”中形成“热议”并总结说,特区成立27年来,大批官员外调,任省部级高官的有多位,其余数不胜数。其规模和影响远远大于几年前报道过的苏州官员外调。这种现象的背后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但贡献着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思想,更为中国的全面开放培养了不少能员干吏。

  深圳的竞争意识很强,看重自己的城市形象,特别在意自己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这都合理。但是把官员外调升迁,看做是深圳对全国的贡献,这却有些过分自我陶醉。中国是单一制的集权体制,高级官员的升降任免,有高度专门化的组织系统,作自上而下的、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考虑。这意味着,同级中的佼佼者,会被任命在较重要的部门或地区。才情佼佼而职位重要,自然升迁几率较大。同样的逻辑可以反过来看,制造当代文字狱的蓝庆华从县委书记位置上平级调任统计局副局长,说出来的解释是,后面的职位权力较小。不说出来的是,也许自此升迁无望。

  无论怎么样,都跟地方的“培养贡献”关系不大。深圳地位特殊,特区的发展经验中确实有很多贡献。但是千万不要“贡献”出这样一种经验,即衡量一个地区或部门好不好,指标之一是从中产生了多少高官。中国有一窝蜂“学习先进经验”的毛病,现在有人号称深圳官员外调的数量与质量一举压倒苏州,会不会启发了很多地方,像竞争GDP一样竞争官员的外调升迁?

  邓小平当年关于改革开放与设立特区的决策,极具前瞻性与创意,已成载入史册的神来之笔。深圳的成功本质上是自上而下决策执行体制的成功,是举国体制的成功,当然也是深圳历届政府与各界人士创造性努力的成功。在这个意义上,深圳可以而且应该骄傲。然而伟人已逝,深圳能否可持续骄傲,取决于它能否如破茧一样,越过“有幸被选中”而“领先一步”的故事模式,从而不必再靠“天公抖擞”,而靠自下而上的、内部生长出来的城市眼光和城市气质,不拘一格有创意。

  拥有发自本地而又遍布全国的高官网,可能是许多城市的梦想。这是“官之常情”,它会带来许多俗世层面上的好处。这种梦想唯一没有的,就是没有一点创意。因为它只反映了体制的常规,还可能包含庸俗动机。深圳如果把这种事情说成是对全国的贡献和反哺,并自豪于此,从传播效果上看,等于把自己的城市形象塑造成“高官发祥地”,恐怕许多人对于深圳的梦想要破碎。

  拉宽一点来看,深圳是全球化的产物。因为全球流动的资本从这里进入,将遥远内地的人群连根拔起,裹挟会聚至此。这种运动结构已经造成了辉煌新城,有目共睹。它产生一种向上的力,例如将官员“推上去”。但也产生向下的力,它会将国际压力“内卷”进来,不断压向底层。全球化浪潮有一种巨大的切割力,所到之处重新切割出贫富分界线。在这种浪潮下的城市,在这种城市中的官员,必须特别具有全球眼光,又特别具有本地面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将全球化带来的财富与机会,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本地最大多数人。

  与深圳一河之隔,具有鲜明全球化特征的香港刚刚结束了特首选举。曾荫权先生提出“我会做好呢份工”的竞选口号并赢得选举。这是一句普通打工仔的日常语言。不论是否喜欢曾先生,有一种梦想,一定人人喜欢而心想往之:城市的管理者既有足够的全球眼光,又有足够的本地面向。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