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季平:平均工资平均掉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08:55 光明网

  李季平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关于2006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报告》,称:根据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001元,日均工资为83,66元。 (新华网3月24日)

  这一数据公布以后,网上迅速作出反映,认为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已接近3000美元,数据偏高。更有许多中低收入群体抱怨自己的收入竟然连平均数都达不到。虽然 这些都是事实,但我更关注的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个数据背后,到底掩盖了那些公众急于了解、而国家统计部门却没有公布的信息和数据。

  首先,我感到掩盖了我国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的巨大悬殊。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在我国庞大的政府机关,教育、卫生等行业,每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而那些石油、石化、金融、电信、烟草、保险、证券等高度垄断的行业,职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就太多了。据今年2月5日的〈经济观察报〉报道:中石油行职工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年收入超过12万元。

  这类垄断的高收入行业有多少人呢?据中央党校网站2007年3月2日披露:2005年底,属于国资委管理的172户大型国企,1100万人;属于国务院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599万人;由中国

证监会
银监会
、保监会管理的金融、保险、证券企业,232万人。这些企业的工资明显高与其他行业。有数据显示:2005年国家垄断行业的年平均工资为7,2万元。而我国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年收入状况如何呢?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大会发言中称:我国城镇职工中有约80%年收入不足2万元。这样巨大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被“平均工资”的概念掩盖了。

  其次,是掩盖了数以亿计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作出的较大贡献。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建筑施工、制衣制鞋、商业服务、电子、玩具等吸纳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2005年平均月工资为1045元,年工作时间9,5个月,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不到1万元。而据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温铁军介绍;农民工每年每人平均创造的财富3到4万元,得到的回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第一财经日报2006,3,9〉。这一点,同样在国家统计局“平均工资”的概念下,被掩盖了。对此,农民工直接感受的是数字上的不公平,更使农民工受到心灵上伤害的是体制和逻辑上的不公平:难道1,2亿农民工不属于“城镇在岗职工”的范畴吗?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由体制内的“在岗职工”分享合理吗?

  再次,“平均工资”的概念还掩盖了政府的行政手段对不同行业职工工资变化的影响。2006年,国家先后对石油、电力、供水、等产品价格进行涨价,有的涨了几次,使垄断行业的利润水平、工资增长,有了更加牢固的政策基础。但这些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报告并没有显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因员工工资占产品成本比例过低,有数据显示只占成本构成的12-15%,而一些发达国家工人工资比例高达40%以上。对此,社会公众以及媒体多有呼吁提高工人工资,但终究得不到政府或企业的响应,工人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一点正是造成低收入群体对国家公布年收入平均数据感到疑惑的原因。

  还有,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点是:掩盖了国有企业管理当中的“马桶效应”。说到工资,必然要谈到国企老总们的高额年薪。近几年来,我国大型民企、外企的总经理,年薪低的几十万,高的数百万元。我们的国企、尤其是改制、重组以后的单位,也都实行年薪制,根据不同的行业,年薪从几十万到上百万甚至更多不等。这个问题,尽管我国的大众媒体从没有正面报道过,但事实与网络上的传播,更加让人感到扑朔迷离。问题的区别在于,民企、外企与国企的所有权不同。国企的资产属于国家,国企老总的高薪与所承担的责任不匹配,尤其在决策失误或出现重大问题时,其责任追究很难,负盈不负亏,在任时弄虚作假,业绩较好;离任一

审计,亏损严重,但为时已晚。这种现象,被学界称做“马桶效应”。这一点,同样被“平均收入”的数据和概念掩盖了。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类似“工资”这样关乎民生的敏感数据,国家统计局在公布时,除了公布年度平均数据以外,还应当把构成社会生活主要成分的农民工、农民、下岗失业、退休、以及国有企业不同行业员工、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数据一并公布,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反映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状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