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沈利生:工资与物价联动不现实也不可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0:29 解放日报

  作者:沈利生

  问: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十分流行“晒工资”。网民将自己的工资单上传到网上,在展示自己收入的同时,也看看别人拿了多少。有人抱怨经济增长了,物价调整了,自己的工资却没上涨。想问的是,当前是否存在所谓“物价在跑、工资在爬”的情况?工资能否与物价联动?

  ———东方网网民 涨声一片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有些人觉得自己的收入增长不快,怀疑工资收入的增长是否跟得上物价的上涨,进而提出工资能否与物价联动的问题。“晒工资”现象在网络上的出现并流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收入增长与平衡问题的关心。

  所谓工资与物价联动,是指物价上涨多少,工资也跟着上涨多少,这也被称为工资的指数化。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曾实施过这项政策,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

乌克兰、波兰,拉丁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等。实施工资指数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的实际收入不因高通货膨胀而下降,维持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来说,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1988-1989年)和90年代(1993-1995年)曾分别经历过通货膨胀的冲击,但时间不长。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不高,所以也就没有实施过工资指数化政策。

  那么,当前是否有必要实施工资与物价联动的政策呢?这里首先要搞清楚工资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一般所说的工资增长是指名义增长,例如去年工资是100元,今年涨到了104元,增长率为4%。如果物价上涨率也是4%,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相同,可以说工资与物价实现了联动,但实际工资并没有增加。因为去年100元能够买到多少商品,今年104元只能买到同样多的商品。

  这一例子说明,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与物价联动只是保证实际工资不下降,并不意味着有实质性增长。只有当工资的名义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实际工资才有增加,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还应有实际增长。而另一方面,按照工资与物价联动机制的要求,在

通货紧缩期(物价负增长),名义工资也应跟着物价一起下降。但现实情况是,个人工资的调整客观上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刚性,即要相隔较长时间才可变动一次,通常以年计;二是一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降低工资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施行的,企业为了减少工资支出,往往采取裁员的做法,因此在通货紧缩时期往往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由此可见,工资与物价联动只能是高通胀期的权宜之计,度过了高通胀期,工资与物价联动的政策也就中止了。

  工资的名义增长包含实际增长和价格上涨两部分。需要关注的是实际增长。有关权威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名义增长13.4%,工资中的价格因素年均上涨7.7%,实际年均增长5.3%。这表明,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事实上是随着价格的上涨而稳定上涨的,因此,无需再实施工资与物价的联动政策。

  一些人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自己的收入却没有上升得那么快。这种感觉对不对?应该说没有错。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78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长率是15.6%,年均实际增长率是9.6%,都大大高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就算把人口增长等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名义增长率是14.3%,年均实际增长率是8.4%,还是高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这意味着,在全部新创造价值中,留在国家与企业中的比例在上升,分配到居民手中的比例在下降,长久下去有可能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一定时期内,国家需要增强财力,但当国家的财力达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了预定目标后,就要有所改变。与此相应,一个理想的工资增长规则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一致,也就是让职工平均工资的实际增长率等于人均GDP的实际增长率,以此让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的份额大体保持不变。当然这是对总体而言,具体到个人还是会有差别的。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很多办法有助于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税收的征管,加大对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等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工资与物价联动并不现实,也不可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