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廖保平:高校到底破产没破产 会成第二个国企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08:18 燕赵都市报

  廖保平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3月18日《北京晨报》)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破产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无序扩张。高校扩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据业内人士估计,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一些高校不仅从财务核算上来看已经破产,从实际运行上看,其实也已经陷于困境,现在,每当还款高峰期到来,部分高校的运转就有困难。

  据笔者所知,国内很有一些曾想在教育产业化中分一杯羹的民办高校已关门大吉,笔者认识一位民办高校校长关门后现在给一所公办大学打工。也就是说,“高校破产”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并非言过其实。当然,如果这里的“破产说”只适用于公立大学身上,那确实好像还没有一家公立大学关门大吉。

  虽然还没有关门,但“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从理论上说已经破产。即便按周部长所说,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偿还2000亿债务绰绰有余,但是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还债,要把固定资产折旧变现后来还贷,简直无法想像:把高校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室都变卖还贷去了,老师到哪上班,学生到哪上课?学校怎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跟破产又有什么不同?

  当然,后一种情况目前没有发生,也就是说,理论上破产了,事实上并没有破产。(公立大学)事实上为什么没有破产,教育为什么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周部长没有说,“大道不畅,小道必昌”,我们只好猜测了。

  教育产业化下的公立大学,既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不能像企业一样从公开的

资本市场上集资,也不能从私人那里募资或扩股,其资金来源,除创收与接受捐赠外,只能从政府财政或银行获得。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便是高校唯一的大额资金来源。银行之所以愿意把钱贷给公立大学,尤其是把重点大学视为优质客户,是因为这些大学负载着高等教育的重任,银行认为政府是不会让这些大学破产的,把钱借给公立大学远比借给企业安全,因此银行争相把钱贷给大学。仅笔者在银行工作时就知道,一些银行有时给一所大学一次授信的额度就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此外,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想做“大”学,疯狂圈地,拼命扩张,大兴土木,使劲盖楼,建设所谓大学城,动辄占地数千亩,就是哈佛这样的大学也望尘莫及。花费巨大,来源又少,哪来那么多钱还账?造成巨大的坏账可想而知。当然,高校盲目扩张,与权力失控、大学主要负责人独断专行不无关系。大学大上大投,在权力监督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存在着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这岂能不刺激“说话算数”的高校负责人扩张的冲动!而且高校负责人心知肚明,即便大学负债累累,国家也不会轻易让它破产。于是大学就走入了一个理论上破产与事实上不破产的怪圈。

  其实,现在部分高校遇到了此前国有银行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在“安全”的考量下,无论有多少坏账,国有银行不能破产,公立大学尤其是公立重点大学,无论背负多少债务也不能破产。可是要挽救理论上的破产,就要国家拿钱出来将亏损的大洞填平,就像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来消化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一样,估计大学也可能重走此路。这样,中国纳税人在为国有银行重组埋了天文数字一般的单后,可能又将为高等教育再交一笔“学费”。而且,解决大学的破产问题远比解决国有企业的破产问题要复杂艰难得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