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不解决好根本问题 一昧鼓励百姓消费将适得其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7:38 新浪财经

  年年有“余”新解

  陈旭敏

  每年春节,中国人在走亲访友、杯筹交错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年年有余”。

  对这句传统谚语,中国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是当年年有“鱼”引申为年年有“余”时,大致意思多是每年都有节余,或换句话说,年年都有节余下来消费不完的储蓄。

  年年有“余”的思想,已经影响中国人几千年。几乎从小孩识字开始,中国人就被长辈灌输“节约是美德”的思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诸如之类的箴言,中国自史以来,汗牛充栋。

  但是,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当中国的出口迭创新高时,年年有“余”的美德,开始受到一些经济学家和一些国家的置疑,按照他们的话说,中国的高储蓄,就应该为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负责。

  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错了,还是中国储蓄过度?或是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本身就有问题?年年有“余”,中国这句古谚孰对孰错,公众多是仁山智水,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储蓄、低消费”仍将是2007年

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

  是的,按照教科书的解释,消费不足引起的高储蓄正在严重地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储蓄和投资的缺口,使国外资金沿着中国消费不足导致的贸易顺差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要么是物价存在通胀压力,或是将酝酿资产泡沫。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透露,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从目前看,中国想一下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可能比较困难。表面上,目前中国的储蓄确实数目惊人,即使除掉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外,居民的储蓄仍高达16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在这个储蓄分配中,基本上是20%的人占据着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不可能应声而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和挥霍,对任何人来说这并非难事,但是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叫“积谷防饥”,在目前中国医疗、子女教育、养老、住房等四座大山的压迫下,多数中国人想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畅意消费,可能还要再三权衡。

  对于中国来说,储蓄大于投资未必就一定是经常项目顺差,这里面还纠缠着改革和开放、收入分配、重商主义政策等多重矛盾和因素。如果中国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一昧鼓励百姓勒紧裤腰带去消费,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作者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

    来源:FT中文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