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贾品荣:再论中国经济缺乏企业家精神的驱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6:47 新浪财经

  贾品荣

  由于国有企业缺乏企业家的选拔和成长机制,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有“企业家之父”美称的美国管理学家熊彼特道破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能够预见新的投资领域与新的赢利机会,敢于冒险,敢于投资,从而谋取利益。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赚钱的守财奴,而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性人才。

  改革近30年来,“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经济工作的标准。企业家的素质标准,是否也应该以其经营管理才能和创新精神为主呢?既然承认改革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那么,衡量企业家是否也应把有无改革精神、创新思路放在首位呢?

  对于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来说,是“谁把企业搞好赚钱,我就支持谁干”,还是“只要你听我的话,赔了钱我给你补?”不管本事大不大,就看听话不听话。结果是,有棱角、有主见的企业家变成了“听话型”庸人。“听话型”庸人的标准是:理论联系实惠,表扬与自我表扬,密切联系领导。

  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连续把企业搞亏,但由于属于“听话型”庸人,又被安排到另一家公司任主要领导。

  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企业家,可以说是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甚至平步青云,但对于

中国经济有无丝毫贡献呢?损失了多少国有资产?

  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企业家,真正的人才会识相而退,留下一帮庸人刚愎自用,国有企业的前程为庸人所断送。这里并不是说人人愿意成为“听话型”庸人,当大家看到能人很快被排挤出去,“听话型”庸人得到提升,组织中的“合理筛选”趋势得到强化,于是,组织种下了“听话型”庸人的种子。

  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企业家,挫伤了不唯上、不唯唯诺诺的企业家的积极性,他们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是什么决定自己的命运。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家最关注的不是企业利润,而是上级主管的个人评价。

  吉林一家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原是全资国有公司的总经理,由于市场策略与上级不同,经常与上级主管意见相左,为此,上级对他很不满。他自己也深感位子不稳:“我随时可能被撤换!”在公司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中,这位总经理在谈判桌上与民营企业老总寸土必争,结果那家民营老总“慧眼识明珠”,联合股东决定无限期请他为总经理。这位总经理无不伤感地说,“我堂堂一个国企老总,却让民企给了安全感!”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缺乏企业家的选拔和成长机制,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同时,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对企业领导人约束的弱化,导致了少数人独断专行,腐败现象无法遏制。在西方,企业家面临的不确定性来自市场;在中国,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有的来自政治因素,有的来自产权和收益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各级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害怕变革和创新,捉摸上级意图,保住自己的位子。虽然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通过大胆创新,创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辉煌,但这种状况通常难以持续。

  另一方面,有些人对企业家的人性假定过分理想主义,认为通过树立无私奉献的典型指引就能使众多的企业家去效法。这只看到了人性效率而没有看到制度效率。社会中,不乏无私奉献者,但毕竟是少数,而且动机各异,想单纯通过精神引导,有效也有限。这正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体现。正确的引导是把管理学上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有效。

  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必须从制度层面重构优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强有力的公司董事会。然后通过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理顺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经营领域和核心业务,形成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以此整合外部资源,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