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邱林:拜金有理奢侈无罪是一个伪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16:22 新浪财经

  邱 林

  一个个以“奢侈”文化命名的介绍奢侈品、奢侈生活享受的网站迅速建立。财经媒体以“财富”和“奢侈”作为栏目宣示一种新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奢侈”不再是腐化、浪费、堕落乃至罪恶的代名词,而是包含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甚至有人喊出了“拜金有理,奢侈无罪”的享乐主义的口号,准确地诠释了人们不遗余力追求奢侈消费的心理动机……这些基本上就是现在流行的奢侈文化的主要思想和行为。(2月26日中新网)

  “拜金有理,奢侈无罪”享乐主义口号的抬头说明了一点,许多人对于奢侈消费,只讲是一种消费行为,而忽视了它也是一种经济道德行为。“

奢侈品是对财富的疯狂挥霍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太太身上华丽的裘皮,意味着几只北极兰狐丧失宝贵的生命;先生手表上的每1克拉钻石,意味着地球的某一处又被深深地挖了一个丑陋的黑洞……”这种奢侈消费,已经深深触及到了人们人类的伦理、道德、人性等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拜金有理,奢侈无罪”是一个伪命题,当前提倡奢侈消费并不是社会认可的主流。因为一旦奢侈消费成为社会之风,就会带来诸多问题,会让社会成员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分配不公,加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落差,加剧社会仇富心理,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当前正着力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在有一种倾向。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人还只是处在温饱阶段,即使少数所谓的“

大富翁”,离国际富豪也有不少差距,中国人还不到享受顶级奢侈品的时候。我国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大,截至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同时,贫困人口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扩大。从1992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2:1,贫困人口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也从1:2.45扩大到了1:4.39。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的穷人还很多,我们的贫困标准将来提高的时候,相信我国的穷人仍然会维持在相当的数量上。这些穷人,相当于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当他们还在很贫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有钱人却成了世界上最奢侈的人,这似乎于情感上说不过去。而且,我国的捐赠数量相当于美国的7300分之一。

  与富翁不眨一眼的一掷千金、万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的慈善事业却冷冷清清,富人捐资助贫、捐资助学却显得出奇的小气、吝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实在可怜,有几个富豪像购置奢侈品那样大方,一捐百万、千万?我国的富翁不少,可中国的“比尔•盖茨”在哪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个人财富的60%之多共计几百亿美金捐献给了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等,而个人生活却不奢侈。

  “拜金有理,奢侈无罪”口号之所以抬头,说明非理性消费的心理一是来自于一部分富人的“富而奢”,二是来自于国人从众和攀比心理下的“未富先奢”。然而,当我们有些人还在把奢侈的消费方式与提高

生活质量划等号时,西方那些曾经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已经开始悄悄反思过度挥霍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这种注定将被抛弃的消费方式在国内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被追捧为时尚,并从少数人的个人消费行为逐渐蔓延到年轻一代,导致不少人在高消费上竞相攀比。

  我们担心,“拜金有理,奢侈无罪”这种口号将会误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据报道,前天上海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过十岁生日就花掉了十万元,这样做除了教会孩子炫耀性的奢侈消费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可言?我们之所以反对奢侈,就是因为奢侈违拗了人性的道德原则,不利于培养节制、简朴的美德,耗损了人的理性和精神而沉溺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之中,是一种行为享乐主义,而不是善的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