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东京:宏观调控当以就业为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3日 00:48 财经时报
王东京 搜索关键词:就业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既可以通过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达到,但前者会减少就业,后者会增加就业 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人们本来早有共识。可近一两年,经济学界却旧话重提。争论的焦点,不在宏观调控到底有哪些目标,而在调控的诸多目标中,究竟以哪一目标为先? 事情的原委,应追溯到五年前。起初,有学者在报刊上撰文,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一观点附和者众多。可也有学者不以为然,主张宏观调控仍应坚持以“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 表面上看,学界的这两种观点,内容并无大异;但仔细比较,两者又有不同。差别在于四大目标的次序:一是以增长为首,一是以就业为先。 排序不仅是分先后 早年在美国,政府宏观政策目标是增长还是稳定,也曾有过争论。不过那场争论,讨论的重心是要不要政府干预,是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之争,显然与我们今天的讨论无涉。 对政府调节经济,目前国内没有人异议,大家的分歧只是集中在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究竟按什么规则排列?或者说,增长与就业,对宏观调控何者更重要? 提这样的问题,似乎让人有些费解。因为增长与就业并不完全对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还是一回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了,肯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而且在凯恩斯那里,扩大就业的法门,就是通过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撒开来看,增长与就业,又不是一码事。比如经济增长,既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增加劳动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达到,尽管它们都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对就业来说,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会减少就业,后者会增加就业。 如此分析,增长与就业如何排序,不单单是一个分先后的问题。增长排在前面,就业服从增长;就业排在前面,增长则服从就业。可见这里的目标排序,实际上决定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 尤其当增长与就业有冲突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宏观调控此时作何种取舍,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关系国家的经济实力,又关系社会的稳定,政府惟有权衡轻重,通盘谋划,方可化弊为利,掌握调控的主动权。 “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 就我所知,人们所以主张增长为先,基本依据无非有二,一是邓小平同志讲过“发展是硬道理”;二是中央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倘若人们真的是以此为据,就把增长排在就业之前,显然是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弄混淆了。 邓小平同志与中央讲的“发展”,绝不仅止于“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单指产出(GDP)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包括产出增加,而且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全面进步。不信查一下经济学的教科书,两个概念的区别,讲得清清楚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正是对“发展”概念的科学诠释。 说增长不等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有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说,经济好比一个人,增长是指身体长高,发展是指素质改善。正如身体长高不等于素质改善,增长与发展,也不可混为一谈。 既是如此,那么从“发展是硬道理”,或是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就推不出“增长优先”的结论。相反,把就业放在宏观调控目标之首,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里面道理并不深奥,只需指明一点,明眼人一看就透。 四大目标都与稳定相关 假如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政府,我们要问:政府的最大化目标是什么?是GDP还是社会稳定?回答当然是稳定。如果失去稳定,就谈不上发展,故政治家通常强调:稳定要压倒一切,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当今世界,无论哪国政府,都是要以稳定为第一的。罗斯福新政,说到底也是为了扩大需求,增加就业,维持稳定。 既然政府的最大化目标是稳定,那么我们再问:增长与就业,何者与稳定的关系更直接、更要紧?回答当然是就业。因为就业事关人们吃饭,一个人要是没有收入养家糊口,保不准就会铤而走险。很难想象,一个高失业的社会,稳定状况会好到哪里去。 当然,强调就业对稳定的作用,不是说其他目标就无足轻重。宏观调控要设定四大目标,就是因为它们都与稳定相关。 比如物价上涨了,若货币收入不变,人们的生活水平肯定下降,这样,则会引起社会不满。不过,只要不是恶性通胀,它对稳定的危害,仍不及失业大。毕竟通胀损害的,主要是高收入者的利益,而高收入阶层,恰恰是一个追求稳定的群体。 再比如经济增长,经济增速慢,会对稳定不利,但只要不出现衰退,对稳定的影响,比起失业与通胀来,也要小一些。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宏观调控应坚持以就业为先,而且“经济增长”应排在“增加就业”与“稳定物价”之后。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文章代表个人观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