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周明华:从生活质量排名116中悟出民生痛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23:36 新浪财经

  周明华

  美国旅行杂志《国际生活》日前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生活质量指数”,法国在综合评比中连续两年高居榜首,而中国(内地)在195个国家或地区中位居中游,排名116。该杂志的“全球生活质量指数”测评到今年已进行了26年,排名综合考察了生活成本、文化与休闲、经济、环境、医疗、基础建设、治安等指标。(1月29日《新闻晨报》)

  诚然,“生活质量”是一个宏观概念,是印于一地市民心中的一份感应。对它进行量化指数,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这就决定了这种评价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的“精神活计”。所以,不管《国际生活》杂志这种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评判连续坚持的时间有多长,也不论他们综合考察的涵盖面有多宽,此项评比依然无法排除各种“心理误判”与“指数偏差”的可能性。

  但联系到我国一系列与城市

生活质量攸关的硬指标,我们似乎又不得不为这个“116”的“感性数字”扼腕。按贝克莱的说法,“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普罗泰戈拉所称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之观点,我们或许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城市之购房、治安、医疗等的境况变佳,那么它必然被栖居城市之上的公民所感知和标识。

  诚如该杂志执行主编劳拉.谢里登所言“法国气候宜人、拥有未受破坏的乡村和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巴黎堪称地球上最美丽和浪漫的城市”。先说说住房吧,在法国大多数城市10万美元就能买一套房,而他们的可支配的月入是我们的10倍多,在2500欧元左右。即他们的一般市民在5年内能购房。法国也像我国一样推出过20至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但几乎无人问津。由于文化意识上的不同,在40岁以下的法国人“字典”里,找不到倾其家囊去“买房子”这个滴泪的词,他们始终浪漫而乐观地去租房。

  反观我国城市居民第一生活需求的住房境况,未免让人唏嘘。年龄结构复杂的房奴是这样无奈地评价“接揭”的:按揭就是银行将贷款者按在水泥屋里狠狠地从他们身上“揭”一层皮。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的年收入为5148元,能支配的月入不足千元,如不被银行“揭皮”,要像法国人那样6年购回一套四五十万元一套的三居室,简直就像说梦话。

  另外,使居民难堪城市生活重负的还有看病贵与上学贵等问题,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向下拉扯着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下滑的“黑手”。记得去年7月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曾测算过,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是的,我们比欧美发达国家低也就罢了,但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城市生活需要现代意识的全新注入,需要进一步填补居民收入分配的落差,需要国家基本民生投入的强力长久补给,需要住房、就业、医疗和保障的细化和完善,需要社会公平诚信的高度觉醒和认识。只有如此,居于城市之上的公民才能有翘首生活质量得到拔节提升的那一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