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陈一舟:提升公共福利才能拯救房市调控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9:43 新华网

  陈一舟

  房价上涨依旧不屈不挠,宏观调控仍然效果不明,这直接导致了公众对稳定房价的信心大打折扣。两年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发现,58.9%的公众相信房价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今天,这一比例已下滑至20.6%。(《中国青年报》1月22日)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房产市场采取了全方位的宏观调控手段。2005年3月,央行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月,“国八条”出台;5月,建设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房产新政稳定房价;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6月,90平方米以上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提高至30%;7月,国税局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个人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这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各地房价依然“逆市上涨”,公共情绪在“买不起房”的民生困境中逐渐变得焦虑和不安,对政府调控的信心下滑是一个必然结果。

  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之所以至今没有抑制住

房价的飙升,原因很多。其中,自然不能排除有地方政府调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因素。但也要看到,积弊重重的房产市场整顿和房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调控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此时,对政府房产调控持悲观预期,并不理性。但房价依旧居于高位的现状,在调控效果的持久等待中,公众又极易产生“不耐烦”心态。在笔者看来,必须要在长远调控和短期压力缓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有效化解公共心理危机。

  笔者以为,这一“平衡点”,即是公共福利。政策天天调控,房价仍然继续上涨,公众对未来生存保障的担忧,很自然会引发对政府调控的不信任。而如果公共福利水平提升到一定的水平——比如,

廉租房大量建设,住房补贴惠及低收入群体,由政府主导的公益养老院资源足以满足大众的养老需求以及养老质量稳步提升等,即便房价“一段时间内依然降不下来”,公共的生存危机也不会这么强烈,对政府调控的信心也不会这么低迷。

  在加强政策调控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是拯救公众“对房价调控的信心”的有效方法。住房,只是一种消费品,其背后折射的是现实的社会保障需求。只有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福利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形式存在,才能让公众消除房价居高不下引发的生存焦虑。没有了“后顾之忧”,公众便会有足够的消费理性来支配自己的房产消费,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等待政府房价调控效果的显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