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巫继学:从自主劳动看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3:18 新浪财经

    巫继学

  §从新近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恶搞说起

  有关社会主义的话题,事实上一直是新形势下人们议论的一个重要焦点,尤其在网民中,人们总会将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思考。既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人们有理由这样看,而忽视乃至撇开社会主义反倒不正常。网上新近流传着各种版本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恶搞:一种版本说,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疯狂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人。事实上,在对自由市场狂热程度的世界排行榜中,中国人名列榜首。撇开令人置疑的有没有这种排名以及这种排名有多大的学术独立性,这种说法对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的关注引人深思。一种版本说,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东欧转向了资本主义,而此时,某种自称的“社会主义”在西方却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西方左派政党进一步发展壮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吸取了社会主义合理因素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风靡全球。可以说,在西方,社会主义代表了公平。一种版本说,社会主义就是福利,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言下之意中国反倒成了资本主义。一位学者写道:听近两年访问英国的人说:和中国全然不同,在英国,人们几乎从不谈论如何赚钱、发财这一类话题。人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福利”。我知道,北欧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其实,在所谓资本主义的故乡西欧,特别是英国,这个资本主义最古老的堡垒,人们所关心的,都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古老问题,己不再是什么劳资问题、贫富问题,也不再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什么的,而是原来似乎属于“社会主义”的那个话题——福利。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竟然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政府”全相反。总之,传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搞“社会主义”,而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正热衷于搞“资本主义”。看来,想绕开社会主义话题都不行,确实是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我以为,有关社会主义的话题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是暖人心的,在这寒冷的三九冬季来谈论它,似乎更为恰当更为适宜。此前我在《“自主劳动”隐含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DNA密码》中指出,面对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四强,经济学家们也许会从《人类前史》所表达的方法论中敏感地思索,人类经济生活的秘密何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成份何在?我首先想到了马克思与他的《资本论》,正是在这部伟大的经济学巨著中,马克思在商品范畴上,向世人破天荒地解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的方法论中,商品被解读为包含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全部秘密的第一范畴。因为商品中隐含的经济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DNA密码。正是传承了马克思,我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时发现,正是劳动,带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密码。正是在劳动范畴上,集中了经济生活后来发展演绎出的更丰富的多样性,它是理解人类经济生活的钥匙,而自主劳动范畴携带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DNA密码,自主劳动预示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

  本文的主要观点源于过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朱玲教授的一项合作研究,那项研究以《社会主义:先得认识你自己》为题曾发表于1987年第4期的《哲学研究》。

  §改革以来社会主义认识要评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没有充分理论准备的环境中展开的。这本身包含着一个隐喻:摸着石头过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起彼伏的麻烦和忧患总伴随着改革。我至今仍然坚持过去的看法:探深致远,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把握,恐怕是关键所在。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什么是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对经济模式的选择,应怎样评判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标准从根本上说,改革的本质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数十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大惑不解的首要问题即是:究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几乎可以说上上下下,当今中国陷入“社会主义大困惑”之中。

  1. 由一般认识个别,这种看法极为盛行

  能否从一般社会形态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时下这种看法极为盛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引人富裕。针对越穷越社会主义的“文革”灾难,摆脱贫困,向往殷实,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认识。但贫穷和富裕能标志一种经济社会的特征吗作为社会发展宗旨,还没有哪种社会制度不诉诸国富民强。贫与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变迁着、丰富着,它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尚有诸多中间环节。横看世界,人均美元收入名列前茅者,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思想狡黠者会发现,问题不仅在于人均国民收入,更在于国民收入在经济集团之间的分配,在于公正的实现程度。一旦作如是观。便离开一般贫富观而涉足经济关系了。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那末,什么样的社会不是发展生产力呢就是千诅万咒的奴隶社会比之原始社会,不也发展了生产力吗黑格尔理念中的“四个世界”、汤因比笔下的“二十三个社会文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本身就隐含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距社会主义性质还隔着层次。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人类的共性去思考,宛如说这个人的特点有七情六欲,抑或说在于他希望生活得更好些。

  2. 从特殊认识个别,这类观点也相当时髦

  能否从一类特殊社会形态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近来这种观点相当时髦。如果从劳动产品采取的社会形式出发,可以把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自然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和社会产品经济形态。其中每种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类,都包含着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经济社会。针对过去那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模式,改革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无疑是顺应势流。但本质上将社会主义归结为商品经济,似乎失之浮泛;那资本主义呢有人说,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且不细辨“典型”与“发达”之异同,纵然从商品经济的过程看,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为什么能恰好占据一个阶段解释只有两条路:一是向前追溯到生产力层次;一是向后深索到经济关系层次。持之无故,信服者自然锐减。能否说:有计划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呢比之非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其特异之处仅在于“有计划”,因为都实行商品经济。计划可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指令的和指导的、中长期和短期的等等。过去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也有计划经济,但是一种微观的、指导性的、指令性的、短期的。近来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宏观计划、中长期计划;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结果,反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看来,用“有计划”作标志也很不可靠。其实经济生活中的计划性,反映的是人类自由和自然的关系。经济计划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伴随若干个社会存在,也必将被人类更高一级理性活动所扬弃。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一类人的特殊性去思考,恰似说这一个的特点在于他是男人、是汊族人、是北京人、抑或说他是年轻人。

  3. 从历史形态认识现实形态,此类见地亦十分普遍

  能否从当代与历史上都存在的共有规定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设问似乎就显得唐突。其实,这种见地十分普遍。“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为消费而生产。”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为生产而生产提出来的。用这个论断来判别两种不同的生产目的,足见泾渭分明。为消费而生产划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却未廓清和原始社会的差异。因为在这里,都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为消费而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相对立,但与原始公社、亚细亚社会互无别。甚至可以说,公有制经济非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有制经济有相近相通之处。“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剥削。”什么是剥削,社会主义是否容许或在怎样的条件下宽恕剥削,而今已成为分歧丛生和论题。即使承认这个判断,那末原始社会不也不存在剥削吗当然,细究起来,最新时代与最古时代的共有规定有差别,但那是在同类中的差别。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别再大,也改变不了共同的类属性。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否定之否定两极的共有属性出发去思考,仿佛说这个人的特点是在孩提时代和耄耋之年都具有的那种天真烂漫、一片童心,抑或说在于他行走不稳。

  经济社会的规定,“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这三种层次的规定都是被思维当做共性规定而确定下来的,由此出发“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必须着眼于专属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必须从这些关系中抓住最基本、最本质的关系。

  4. 视角虽对,但看走眼社会特征的种种说法

  理论界沿这条思路苦苦探索多年,尽管不尽如人意,各种见解却也算是林林总总。下面举要列析其中典型说法。

  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这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同于原始社会,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人们的诘难有如下几点:其一,用一种经济结构来说明经济社会的特征,似乎没有抓住本质,因为一定有决定多种经济成分的深层根源;其二,从私有制经济过渡到一种公有制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不揭示历史逻辑,也难于理解其历史存在权;其三,不同经济成分是变动不居的,由此又产生两个疑问:用一种变化着的经济因素能说明一个社会稳定的经济本质吗既然以一定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表明某种社会经济特征,那末结构变化不正表明经济性质的变化吗其四,以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究竟由其中什么因素影响社会的性质是所有制,还是私有制本质特征应该具有统一属性,这种多元混成的属性叫人难以琢磨。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劳动力非商品和资金非资本。对这种说法人们的疑窦是:其一,没有剥削、没有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曾经是和也将是如此。其二,剥削、劳动力商品和资本,绝不是能嘎然终止的经济现象,它们的消亡需要一个过程;消除这类经济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其三,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以来中国的实践中,剥削现象是不希罕的,劳动力商品化、资金的资本化也不希罕。改革以来,这种现象不是逐渐地减少,而是无声地蔓延。是有其历史存在权是过渡时期的暂时现象还是经济政策无能的后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这种说法既没有上述第一种说法那种多元混成缺陷,也没有第二种说法那种非现实性。可是,稍加思考人们至少有两种不解:其一,按劳分配并非本质属性,因为分配原则是由第一级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条件的所有或分配决定着消费品的索取权。那末撇开原生关系的现象关系能说明经济社会的本质属性吗其二,按劳分配也有其发展史,探其渊源,在劳动者范围内,从未割断过劳动和报酬的联系。在奴隶社会,消费品的获得,与奴隶干活的多少正相关;在封建社会,农民口粮的获得也与其租地多少、经营好坏正相关;在资本社会,雇佣劳动者的工资直接就是其输出劳动多少的报酬。尽管与报酬之间联系的环节、方式、劳酬的比例、支付方式等都是服务于资本剥削劳动的,但劳酬之间的联系是事实。那末,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具有独特性呢

  “社会主义=所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商品经济”。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一别致的公式源于列宁的一个论断: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列宁的公式堪称形方智圆。“苏维埃”的含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全国电气化”呢泛指现代化生产力。列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去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他无意在这里要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问题。思忖而今的这个公式,首先,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公式,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似乎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其次,将原来包容量很大并富于历史辩证法的公式,改为要素简单罗列、叠加的算式,却好象给人某种狗尾续貂感。而且,许多拥赞这一公式的人还声称,保留在公式的右侧续加项目的权力。令人担心的是,这个公式何时有个完就公式本身看,所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商品经济,如前所述,都不足以标志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范畴理论

  1. 每一社会都有其占统治的经济范畴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经济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在一切社会生产方式中,都有其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因而都有其占统治的范畴。这一范畴,是该社会的普遍之光。揭示一个社会的经济本质,就是要揭示该社会独具的、支配该社会其他经济关系的那种经济关系。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论述,试将其关于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范畴的理论钩玄提要于下。

  第一,在每一种经济社会中,都有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都有其占统治地位的范畴。

  经济范畴,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经济理论的体系,就是依据这些经济范畴的运动而构筑的。而经济范畴的运动不过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所以在经济理论中,经济范畴的运动次序、各个范畴的位置及其体系结构,是由它们在该“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尤其要注意,问题远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序列中占有什么位置,更不在于他们在“观念上”(在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次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社会内部的结构”。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理论的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现实为根据,以一定的现实为对象。马克思说:“在研究经济范畴发展时,……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头脑中,主体……都是既与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的、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这个一定社会在科学上也决不是在把它当做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所谓既与的主体,即现实存在的社会,考察的对象。正是在这一基本点上,马克思与黑格尔作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道扬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一切社会经济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就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马克思对此写道:“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他经济著作向我们展示: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居于支配地位”,所以占统治的经济范畴是土地所有权或地租。由于“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所以马克思在这个意义上将地租和土地所有权视为同层次、同地位的经济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地位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分析过奴隶社会占统治的范畴,但他对奴隶社会生产方式作过详细考察。马克思曾将“奴隶”范畴作为重要经济范畴与“资本”范畴相提并论。他写道:“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马克思不仅在具体比较的意义上指出过,奴隶、资本脱离了一定生产关系就不再是经济范畴,如同黄金不是货币、砂糖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而且在一般理论意义上指出:“成为奴隶……这是社会的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人并不是奴隶。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也正是马克思在科学的意义上第一次将否定原始社会的那个私有制社会以“奴隶”范畴作为标志。将其称为“奴隶制”、“奴隶经济”社会。恩格斯在分析奴隶制度时,还明确地提出,以“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作为奴隶社会的基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奴隶范畴看作奴隶社会占统治的经济范畴。

  2. 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包含了该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部密码

  第二,占统治的经济范畴不同于其它范畴,它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首先,占统治的经济范畴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基本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基本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资本统治、剥削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的关系。至于资本之间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劳动之间的协作与分工的关系、竞争关系,以及诸关系之间的交错,都是由此产生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这个占统治的经济范畴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仅仅表现同一关系的两个因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在封建社会,作为基本的生产关系人格化为封建主(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即封建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的剥削,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这一基本关系为地租范畴所概括。马克思揭示道:“地租直接就是土地所有者对劳动力的这种超额耗费的占有”。“地租是占有本人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条件的直接生产者,必须对这个状态中无所不包的劳动条件即土地的所有者提供的唯一剩余劳动或唯一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也只有土地才能作为别人所有的、和他相独立的、人格化为土地所有者的劳动条件而出现在他面前。”同时,地租范畴还说明,“这里必须有人身的依附关系,必须有不管什么程度的人身不自由和人身作为土地的附属物对土地的缻

  附”(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同样,至于农民之间,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亦由此而产生。正因为占统治的经济范畴集中反映一个社会中基本的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揭示了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者间关系的性质、在剥削社会中剥削的形式等,揭示了一个社会中作为轴心的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还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等,揭示了该社会基本的经济结构。

  其次,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在经济体系中起支配、决定的作用,是全部经济关系的轴心。在占统治的经济范畴这一普照之光下,“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它使该社会的经济着上特定的色彩。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生产变成资本的社会生产体系:(1) 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提;②资本生产过程的本质(剩余价值生产);③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现象(工资);④资本的积累过程。(2) 资本的流通过程:①资本循环;②资本周转;③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3)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资本的分配过程):①全部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按资分配;②土地所有权参加分配;③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二是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决定着该社会整个经济关系,成为轴心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支配其他经济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全部经济关系的轴心。

  在资本之光普照下,一切经济范畴都纳入资本的运动系列,一切经济范畴都从不同侧面反映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对此,马克思写道:“资本这种形式赋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一种特征,支配它”。“资本……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地弄清楚〔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前提,就必然会揭示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以及这种关系超出它本身的那个界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至于地租和奴隶范畴,在其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关系中,同样具有资本范畴那样的作用。

  再次,占统治的经济范畴是该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占统治的经济范畴不仅仅反映一个社会中基本的生产关系,具有支配其他经济范畴的作用,而且还是该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概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对劳动力的剥削关系。资本的经济权力一是表现在对劳动的剥削权上,——谁拥有多么大的资本,谁就有多么大的剥削权力;二是表现在对劳动创造和剩余价值的瓜分上,——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是“等资获等利”,谁投入了多大的资本,谁就能获得多大的利润。同样,土地所有权是封建方法论主义的经济权力,占有奴隶是奴隶主的经济权力。

  3.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因社会经济关系变化而变化

  第三,占统治的经济范畴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必然引起占统治的经济范畴的新旧更替。随之而来的后果:一是与占统治的经济范畴相联系的因素的地位最先发生变化。例如,“在土地所有制居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二是“同一些范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地位”。例如,随着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地租和股份大商业公司的地位呈反向沉浮。其次,作为占统治的经济范畴,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历史关系的产物” 。例如资本就是如此。在洪水期前存在着的商人资本,实际上“是资本在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它在封建生产方式变革中,“三重过渡”为现代资本。由此最后必然得出结论:“所谓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就是说,新范畴中必然包含着一些旧范畴的“要素”、“残片”。然而,辩证地看,它又隐藏着一些“征兆的东西”。

  §自主劳动隐含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DNA密码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究竟何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范畴?是劳动,是否定了雇佣劳动的自主劳动。正是自主劳动范畴,成为新社会的普照之光,携带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DNA密码。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只有完全失去了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获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我的一篇题为《劳动向自主劳动转化》的文章曾论证过,这一切在社会主义国家正变为现实。在劳动者占有生产力总和——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现实的生产过程——的前提下,当家自主的联合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自主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取得支配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围绕自主劳动这一社会财富而展开。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财富的普遍形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任何社会,劳动和自然界都是财富的源泉。但是,当生产的客观因素自然界隶属于劳动者的时候,劳动就成为使用价值从而财富的源泉。所以财富的源泉和财富本身就归为同一命题:说到财富,就包括它的源泉;说到财富的源泉,也包括财富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财富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从劳动的角度来看,归为劳动者所有的一切社会主义财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化劳动,一类是活劳动,一类是劳动力;前者是自主劳动的结果形式,后者是自主劳动的流动形式,后者是自主劳动的潜存形式,而最终都会归入自主劳动范畴之中。可见,自主劳动是财富的普遍形式。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总是社会财富的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是围绕自主劳动这一社会财富展开的:自主劳动的生产过程、自主劳动的分配过程和自主劳动的消费过程。正是由于自主劳动这一普照之光,给予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以特定的色彩,使社会生产成为自主劳动的社会生产。

  第二,自主劳动范畴表达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我们知道,社会财富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种使用价值,能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又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都在自主劳动范畴上得到表达。从纵向角度来看,由于生产、分配和消费就是自主劳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所以自主劳动包括了其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从横向角度来看,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劳动者,消灭了以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劳动者的资本家,而且生产资料、劳动力的占有者归于劳动者一身,所以全部生产关系都可以概括为自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自主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由于劳动者对劳动力占有的二重所有权、对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因而还表现在劳动者个人和劳动者集体及国家的关系上,表现在劳动者集体之间、劳动者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可见,自主劳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不是表达派生的经济关系,而是表达着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表达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自主劳动表达的自主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中其他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自主劳动成为囊括一切社会主义经济范畴本质方面的范畴。既然社会主义经济运动是以自主劳动为轴心而展开的,那末,整个经济运动中概括出的一切经济范畴,都是围绕自主劳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都为自主劳动所包容。从劳动的潜存形式来说,它包括了具有不同智力和体力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力。从劳动的运动形式的生产性结构来说,它包括了自主劳动的两大系统: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劳动运动形式还可以其功能性结构、创造使用价值的结构多方面进行划分。总之,这种多层次的,按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社会主义形式的劳动之运动形式,都统一于自主劳动之中;反过来讲,自主劳动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类劳动都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形式的劳动之统一性的抽象。从劳动的结果形式来讲,其全部劳动产品可划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或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但无论怎么划分,这些物品都是是物化劳动,最终都归结为自主劳动。至于在整个经济运动中呈现出业的各类范畴系统,各个特殊范畴,如自主劳动二重性,自主经济实体,自主权、自主经营、自主分配、自主决策、自主劳动日、自主总劳动,它们都是自主劳动在经济运动过程的展开中呈现或派生出的各个具体形式。

  第三,自主劳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劳工神圣”,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劳动从而自主劳动成为占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劳动者创造的全部劳动果实——产品价值,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进行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者在生产中劳动力的发挥状况,从而劳动量的付出大小进行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换言之,自主劳动成为人们获得劳动果实、谋取生活资料的唯一权力。除此之外,社会主义社会不承认、也不应有任何其他经济特权。对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他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综上所述,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总生产运动依以旋转的轴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的体现,是囊括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一切经济范畴本质方面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社会下唯一的经济权力,所以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范畴。

  马克思曾欢欣鼓舞地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劳动者是社会、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然而,在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里,普照之光不是劳动这轮“太阳”,而是偷借太阳之光的资本“月亮”;劳动者不是社会、从而生产过程的主体,主体是骑在劳动者头上的剥削者及其剥削手段。整个世界都立足于劳动、受惠于劳动,而在剥削社会中却笼罩着剥削者“养活”劳动者的迷雾。在劳动者当家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恢复了主体地位,劳动这轮“太阳”再“不是没到西海里去过夜,而是去照耀另一个世界”。(圣·厄弗若蒙:《论古代人的诗》)在这个实现了劳动普遍化的世界里,洒满了自主劳动的普照之光。因而一切归为劳动,一切劳动归为自主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自主劳动社会。

  劳动的社会否定资本的社会。这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而且他自己也在明确论断。那末,为什么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人对此研讨、对此论述历史性的忽略在历史上是时有发生的。可能有理论超过现实的原因,有时代精神兴奋点选择性的原因,有视野取向、立场取向方面的原因,有讹误相传的原因,也有某些理论不见经传的原因。贝弗里奇在《科学的艺术》中对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发生的此类事件多有记载。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这类憾事常常荡起人们重塑历史过程的联想。以至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斯魁尔以历史中的“如果”为思路,主编了一部名叫《假如我们的历史经过重写》(1931年纽约英文版)的书,尽发千古遗憾之感慨。

  当然,本文的叙述在很大意义上来说是理论意义上的理想演释,但也却不能说是纯粹的理论推演与构想。自“十月革命”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曾经存在的东方世界(即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各个国家都有过自己艰辛的探索;“苏东”解体后,中国建构了前无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经济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要真正实现自主劳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有一个历史阶段需要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广泛被用于解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研究中国经济的现实,我的理解是:从总体上说,劳动,具有自主性与雇佣性双重性质。这就是当代中国劳动范畴的现状。劳动的这种双重性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性质是契合的。社会主义,要求公有制;在我国目前体现为国有制。而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的独立所有制(私有制、企业所有制、股份制、自主经济实体的公有制)。前者,赋予了劳动的自主性质;而后者,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赋予了劳动的雇佣性质。

  §从自主劳动解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读懂了当今中国自主劳动的实现或曰劳动的自主性实现,就理解了中国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份问题。而理解了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也许对于解读中国经济在如今世界经济生活大格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理解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就是理解自主劳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混合经济条件下,也就是即理解劳动的自主性的实现。改革带来的经济大调整,从理想的劳动一元化时代改革至资本与劳动共生新格局,人们确实不必过于沮丧,因为从根本上说那怪不得某些个人,那是社会经济基础“惹的祸”。反倒是所谓“新经济”通过技术层面再传导到经济层面,创新着一种为人至今还不大注意的自主劳动的基础,从而为劳动的自主性实现不断地开发新途径。

  以下我们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要点进行一番自主劳动解析,它不是问题的全部,却足够代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以劳为本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自主劳动社会,表明了社会的经济特征、社会的经济性质。自主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经济社会给出了什么规定呢它没有描绘一般社会蓝图,没有包揽经济生活细部,也没有设计经济运行轨迹。但是,它给出了一个经济模式、活性机制,申张了一种社会理想、人类道德,揭示了一种发展方向、运行趋势。作为自主劳动社会,其核心、本质的机制就是劳动。自主劳动是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理想取向,劳动成为全部献力于社会财富创造的自主活动的总概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平,是围绕劳动而展开,以劳动为尺度的。经济发展的标志是劳动者自主性的获得和丰富,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劳动、劳动者的地位上。自主劳动从而在家庭形式上的自主消费实体、在企业形式上的自主经营实体、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系。

  以劳动为标志、为核心的自主经济体系有其独自的历史进步性。劳动作为社会的最高价值、最高道德、最高理想,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智、勤奋的动力机制。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而把这一切与劳动联系起来,排除任何其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那末,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劳动竞争、体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效能的竞争。其次,它是自主劳动者联合体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的效率机制。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在联合体内展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竞争最后要通过作为商品生产者的自主经营实体之间的竞争实现。自主经营实体必然奉行最大化原则,追求效率最佳。再次,它是一种公平机制。人人都拥有自身劳动力,也只能凭这个能力生存和发展,这是机会均等。社会只有劳动是通行证,只有劳动是经济权力,这是权力公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劳动是尺度、准绳,这是量度公平。最后,它是一种调节机制。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唯物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自主劳动者之间、自主经营实体之间,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2.以人为本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主经营体系的历史进步性还表现在对待“大写的人”的态度上。首先,每个劳动者获得了自主性。自主,是人类发展史上追求的目标;自主,是人的完善、人的实现的前提;自主,是人迈向自由境界的起点。劳动者的自主性,是他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标志,是一个经济社会文明的象征。其次,在自主经济体系中,人为原本、人为本位、人为中心,人是经济活动真正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这就造成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经济体制。再次,由此必然导出:万事万物以人为尺度,生产力标准必须有人的标准来补充,经济增长应以人的需求为限度,经济发展应与人的生活环境改善同步,整个活动应无愧于人性。最后,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人与经济活动必然是沿着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主劳动者在排除剥削、排除非文明等因素的条件下组织参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经济实践活动、其提供的社会财富又使得自主劳动者变得更加真善美。

  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的阐述。但决不是说,这与现实有牛织之遥。我有把握地说:我们正迈向这种境地,换言之,现实的经济生活蕴藏着一种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好,都表明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即自主劳动社会,都表明在从不同的建设成就的路途上迈向自主劳动社会。

  3.我依然要说,社会主义先认识你自己

  通向自主劳动社会途殊道异,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丰富多采,我们有足够的选择机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都面临着这种选择。我们是否面临着如下一种严峻选择:要么走向金钱的社会、资本的社会,要么走向劳动的社会我们不应当碰到这种问题。一当被这种问题困扰时,它表明滋生着一种忧患的社会心理:不是怀疑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怀疑我们是否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产生这种社会心理决非无缘无故。面对改革民众隔雾观花可能是原因,当事者认识走偏、某些政策的举棋不定可能是原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资本情结”的出现更可能是原因。开宗明义我讲的“远虑”,即为社会主义道路,我讲的改革在理论上的“充分准备”,即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理论界出现的种种困惑,民众心目中存在的种种疑窦,无不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有关。如果说,我们在本质问题上有了深刻系统的认识,对改革便有了深谋远虑。

  时下,社会主义多元化在国际范围也堪称理论热点。多元化即途殊道异,即形式多样;然而殊途同归:自主劳动社会。我们有广阔而繁多的选择余地。选择,就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就是体制改革的思路,就是指导改革与发展的艺术。富有的选择在等待我们,我依然要重复过去的看法:社会主义,先认识你自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