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巫继学:2007新期待 平等劳资关系构建经济和谐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0:00 新浪财经
巫继学 §2006关于世界变平的话题 一元复始,人们总有新的期待。在过去的年代,中国经济已经做成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世界第四,能源消耗世界第二,而且农村市场与潜在市场世界第一,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走向世界列强。在这个时候,国际间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变平坦了”。这究竟是观测世界走向的新视野,还是哗众取宠粉饰太平的新风气,抑或是意见流行中的新娱乐?这自然见仁见智。 2006年,有一本书在西方国家高端读者群中首先流行起来,而后它的中文本被国内的企业领袖们率先捧读。这便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向世人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上来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书中写到的许多现象新鲜但不陌生,更有一些是我们工作中接触过甚至直接参与的商业行为。但是当弗里德曼把所有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叉令人激动的变化一全球化的趋势。弗里德曼在书中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他向世人描绘也许有一定道理的21世纪简史:“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始于1492年哥伦布打开新旧世界的贸易大门,直至公元1800年前后,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公元1800年持续到2000年,其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硬件的革新扮演着主要的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门槛,软件的不断创新让大洋两岸的人们可以通过海底光缆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位弗里德曼,为了强化他的这个敏锐的新发现,竟然没有忘记用马克思为自己的观点作证。他写到:“今天当我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我十分惊异地发现马克思曾那么敏锐地刻画了在工业革命期间令世界变平的因素,而且他还预见了这些因素令世界不断变平的方式。”看来,马克思作为影响历史重大进程的伟大思想家,无论有人怎样“涂鸦”都无损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应该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与表述还是富于创意的。也许从某一角度看,世界确实是平的,例如目前许多人都在玩的地球搜索(Google Earth),从那上面看,世界那才真叫平呢!但那太宏观,太抽象,如果逼近微观,拉向具体,世界的起伏崎岖立即显现。 §中国经济在通往平坦和谐的路上崎岖不平 说话世界变平,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与现实似乎大相径庭。中国经济在追述和谐的路上非但不平坦,而且它的太崎岖。说中国经济并不平,不仅令人们想到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坎坷,诸如至今还没有得到发达国家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账,被逼人民币汇率与升值,服装、皮鞋之类产品遭遇反倾销、设限不公平待遇;而且在国内经济关系上同样坎坷,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数直逼0.5业已触及警戒线,城乡收入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发达地区与发展地区同样不断加深鸿沟,教育、医疗改革愈改愈百姓意见愈大,等等。而其中,经济关系中的问题更让人怵目惊心:劳资关系的矛盾日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破坏力,劳资关系确实不太平。中国经济生活的公平,被人们广泛置疑;不平则鸣,互联网上网民们每天都会披露海量的劳资矛盾鲜活样本,都会有此起彼伏的辟鞭入里的分析批评。 崛起中的经济大国,都会面临如此多前进中的经济难题,这并不特殊。在新的一年里,我认为解决好劳资关系矛盾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必须自始至终地“一碗水端平”劳资关系! 现今中国,经济阶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者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成为第二三产业真正的主力军。现今中国农村,有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这意味着有七到八亿人与农民工有直接经济关系,加之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的亲情联系,在当代中国有十亿以上的人口关系着农民工!在建构和谐社会中这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最为基本、牵动经济社会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关系。仅仅注意到有1.5亿以上的农民工是远远不够的。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有经济中的非公有制企业,那末农民工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私人资本家们,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意义的劳资关系。 阶级及其阶级斗争,似乎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话题。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以来,我们用以经济建设为纲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这并不表明经济社会没有了阶级,没有了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与冲突。 §劳资关系的马克思观回望 通常人们都将阶级理论归为马克思,似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新划分。其实,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阶级,首先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学范畴。它同时也是政治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基本范畴。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逐渐形成了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劳动者阶级(即无产阶级)。资本,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土地,是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而劳动力是劳动者阶级的经济基础。这是几百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的事实,决非人为杜撰。由此相适应的是资本获利息,土地获地租,劳动力获工资的“三位一体财富分割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否定三大阶级的存在,他批判的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庸俗性、揭露的是其欺骗性。他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详尽分析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如何被资本占有,又如何转化为利息、地租这样的现实形态。价值转形最后,在资本及其利润、土地及其地租、劳动力及其工资的基础上,站立着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劳动者阶级。《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中第52章“阶级”,马克思开章写道:“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说,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基础上,回答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关系人格化——经济阶级问题。 必须指出,马克思对于自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对三大阶级理论,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创新,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将其抽象为资本家阶级与劳动者阶级的两大对立的阶级。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关系之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家阶级与劳动者阶级,不过是资本与劳动的人格化;反过来讲,资本与劳动只是资本家阶级与劳动者阶级的经济范畴化。通观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他从来都是将劳资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来对待的。 东方世界的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上消灭资产阶级乃至小资产阶级,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样在经济社会基本形成劳动者一元化阶级。究竟那个时代是不是真灭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领域,但那个时代劳动者阶级是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也是人数最多的阶级。而过去的资本却并没有从这个社会中消失,因为要生产财富,没有资本只有劳动是不行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只是从过去的私人资本形态,转变为社会(或曰国家或曰公有)资本形态罢了。转轨市场经济以后,私人资本重获新生,但并不是卷土重来,并不是还乡复辟。私人资本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划时代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并迅猛地占领了经济地盘,而今已与公有资本势均力敌,平分天下了。 §劳资关系不平制约着经济和谐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的、原生的层面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正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买到了劳动力,从而在经济运行中建立起劳资关系。从表面上看,一方是资本所有者,一方是劳动力所有者,资本雇佣劳动两者似乎是平等的。特别是在一纸双方认同的劳动合同的形式下,这种平等性更给人以假象。然而,在私有经济下,劳动力是被雇佣到私企中的,现在流行叫给老板打工。你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你的欲夺大权在老板手里。所谓我主动辞工,我把老板炒了,这在现实生活中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微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自我安慰。除非你是一种旷世奇才的稀有资源,否则走一个穿红鞋的,会有十个穿花鞋的候任。其实,在本质上,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撇开现实生活中各自的社会地位、话语权、社会影响力、社会关系、物质财富支配权这些本来的天差地别不说,资本离开了劳动,资本家仍然可以生存一个时期,而劳动离开了资本,劳动者就无从生存。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经济背景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加倍扩大,无限延伸。这种本质上的不平等,使农民工一开始就成为劳资关系中的弱势方,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这便是如今中国劳资双方的生存状况。 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即剩余价值),这就暗含了一个固有趋势:尽可能多地获得剩余劳动,而且尽可能少地支付成本。这并非那个老板个人的错,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趋势使然。所谓势在必行,与老板的道德无关。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个人信仰与品格如何,一旦成为资本的人格化,就具有了资本的这种本质品格。人与人不同,老板与老板不同,但差别不是质上的,只是量上的,只是风格与方式方法的不同,只是在本质相同意义下的老板个人偏好。 由于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愈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劳资关系的影响力,第一层发生在企业,直接关乎劳资双方切身的经济利益;第二层势必涉及经济生活,或者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影响,或者在行业中产生影响,但最终都会在宏观的整体上发生作用,或资或劳,或利或弊;第三层最终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无论是良性的影响,还是恶性影响,最终都必然波及社会生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世人展示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都有因为未能处理好劳资关系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经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的严正关注!看来,公平地校正劳资关系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 §劳资双方生而平等,善待资本更应善待劳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生而平等。我并不反对善待资本,然而依据劳资双方的经济权力强弱而论,却主张更应善待劳动。在劳资关系不平的问题上,当然不在于资本本身,而在于对资本本性要不要遏制,对私有制企业要不要有效管理,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不要维护,一句话,要不要依法经营,要不要依法管理的问题,要不要将市场经济置于社会主义框架之中。在肯定这一点的前提下,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遏制资本恶劣本性的经济机制,使劳资关系真正变平。 其一,资本是一种关系,本质上是劳资关系。在这种经济关系中,劳动者是被雇佣者,是被动方,面对强大的资本,他们是弱势群体。那末必须从有效遏制资本的违规行为、打击资本的违法行为入手。当然,这种遏制与打击必须有区别,在不违规违法的前提下,主要通过经济机制实现,主要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来打压,来限制。一旦超越边界,则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制裁。 其二,完善企业工会组织,劳动者联合起来,平等与资本进行博弈。工会的主要职责并不是过去理解的那样,平日里组织员工搞活动,它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督促企业落实好《劳动法》。工会,作为劳动者自己的组织,它必须独立地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否则它就失去历史存在权。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企业工会,首先要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上,工会是一方力量,它与资本是平起平坐的,是成为劳动者权益的真正代表,它甚至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拥有。2006年有一则报道为世人十分关注:在海尔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中人们意外发现,“目前美泰的任何买家都要和其工会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和工会的谈判失败,任何并购交易都很难成功。”这则消息,我国各级工会不知作何联想? 其三,建立劳资双方对话机制,打造劳资双方互动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完善劳资关系的三方机制,即由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在事实上承认了劳动者是一个独立的权利方,使我们对劳动者能够与资本进行平等对话树立的信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行动,并且需要有相关配套的机制出现,否则三方对话机制将空谈。进一步讲,劳资双方的对话,必须是经常的,即时的,这样才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变了。 其四,遏制资本的恶劣本性,调整劳资关系,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应该是行政式的,而应该是政策式的,应该主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据。那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应当仅仅由市场来调节的观点是不对的。政府必须对初次分配进行干预,包括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和“参与”。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程度不同,但政府完全放弃管理,在世界上也是绝无先例的。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过程中,保证劳资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当然,不应该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对局部地区出现的劳资关系个案进行直接干预。总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成为劳资关系的“和谐之手”。 其五,我提议尽快建立“企业调查员制度”。企业(工厂)调查员制度,是一项古老的但行之有效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他在大英博物馆阅读了大量企业(工厂)调查员的调查报告,并在书中引证了这些原始资料。根据中国特色,我建言在各级人大下设立一个“企业调查员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聘请有职业道德的,有专业知识的,有独立精神的人士担任调查员。人大授权每个调查员,担负一定区域中企业劳资关系的独立调查,并定期写出固定格式的报告,直接呈送人大。每个调查员应当有相当的独立调查权限,并享有某种豁免权。同时,如果知情不报,将轻则遭责,重则追究其责任。这一制度的现实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对企业进行监督的网络,以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管理部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