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吴晓宁:省直机关豪宅经济适用房折射出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5:40 新浪财经

  吴晓宁

  飙升的房价已是中国经济界炙热的话题,已经令广大百姓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希望能平抑各地的房价,但种种努力都收效甚微,暴涨的房价并没有缓解的趋势。理性经济人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性,而各级地方政府对平抑房价显然并不积极,经营城市和土地的决心依然不为所动,抬高地价进而房价的热情并没有衰减的趋势,难道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都不考虑自己的安居问题?

  12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了“山东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最大面积近300平方米”的新闻,8栋288户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面积都在160平方米以上,而且是位于富人区,每平方米才1900元。此外位于济南东部新规划行政区和“奥体中心”附近的山东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又公开招标建设了。此前曾有报道,郑州市直机关团购126套豪宅经济适用房,其复式住宅的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而最小的户型为93平方米,每平方米1580元。

  由此看出,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并非是不考虑自己的安居问题。面对不堪重负飙升的房价,各级政府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自己,则是公权私用,通过超低价的豪宅经济适用房解决高级公务员自己的安居问题,而对广大百姓则不肯在住房这一社会最大的公共品供应上让利,否则政府的钱袋如何充盈?

  根据1994年建设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

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而各级政府公务员近年来通过经营城市和土地,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政府高级公务员,已经与普通百姓明显地拉开了收入的差距,也由此滋生了很多骄奢淫逸,早已经不属于中低收入家庭的范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已经不属于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政府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不肯忍受暴涨的房价,通过豪宅经济适用房解决自己的安居问题,为何各级政府还要大规模压缩普通百姓的经济适用房规模?并将广大的百姓推向高价和暴利的商品房市场,封杀或抵制可能减轻百姓购房负担的种种努力,以至全国各地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几乎面临绝迹,百姓合作建房也遭遇种种非难和指责。直到最近,中央三令五申平抑房价,各地政府才少量地推出了几千户规模的经济适用房,而且将准购标准严格地限制在非常贫困家庭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公务员、或者高级公务员收入水平以下的所有家庭。

  一边是各级政府在极力地为各地飙升的房价辩护,甚至继续抬高地价进而房价不遗余力,充实政府的钱袋子;一边是百姓为不堪重负的房价叫苦不迭,房价猛于虎。一边是政府高级公务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收入,通过豪宅经济适用房解决自己的安居问题;一边是极力压缩各地经济适用房的规模和淡化住房的公共品属性,将广大的百姓推向房价飙升和暴利的商品房市场,各级政府和官员究竟在将广大的百姓置于何地?

  这恐怕不是简单的公权私用或《经济适用房腐败正在制度化》的问题,而是生财有道的执政问题。正是地方政府生财有道,才派生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传统媒体之恶,存在权力腐败之恶,就取消媒体,取消权力,宣扬缩权是反腐“之本”这样荒诞的逻辑,这是非常不理性的思考。”

  现在就有人表现出对可以减轻百姓负担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难以容忍,欲除之而后快,难免使人想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既使按照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政府也应该努力通过财政和行政,扩大公共品的供应,平抑价格,通过公共品供应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消除两极分化。而今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通过公共品的供应,加重百姓的负担,充当起甩手掌柜,制造出新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联手,抬高地价进而房价,雁过拔毛。搜刮民财,通过公共品供应,制造比比皆是的富豪和贫困,这不仅完全背离了公共品供应的原则,也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沉重打击。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同志和中央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新时期的执政要求,各级政府对此都公开表示支持和坚决拥护。然而落实到政府和百姓的钱袋子、住房问题上,为什么就完全变了味,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对策,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