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阿蒙:金融报告另类解读 房价跌央行无忧反有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09:53 新浪财经

  阿蒙

  日前,央行《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首次以专栏形式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作出预警。话说,美中不足的是,央行的预警还是来的太迟了。近年房价如脱缰野马,作为中央银行面对资金、资本高度密集的房地产,其作为的积极性说实话颇令人质疑。

  正因如此,以至有人怀疑央行抛出《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是否藏有私心,进而质问央行——当前的房价出现大幅下跌的态势了吗?银行方面对房价波动如此敏感,甚至不惜“危言耸听”,到底意欲何为?甚至得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房地产和银行之间充斥着休戚与共的关联,银行才不希望房价大跌,更不愿意承担房价大跌后的恶果。对此,笔者倒不甚认同。

  据悉,《稳定报告》认为,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那么银行自身持有的房产抵押价值将会降低,冲抵银行资本,进而影响到房地产的信贷投放,而这将推动房地产价格更大幅度的下跌。值得玩味的是,地产界竟然没有央行那样悲观。消息指出,近期,各大房地产专业分析机构都在预测宏观调控中的明年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市场的价格走向。他们认为,如果银行紧缩银根,也会带来开发商资金短缺,融资成本增加,而使供应进一步减少,房价进一步拉升。对此,笔者更不能苟同!

  话说,之所以不认同、不苟同,是因为大家对房价的认识有误区。那么,误区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话之前,先来看两则报道——

  国外旧闻指出:郁金香是荷兰一种极为普通的花卉,17世纪时,成为人们炒作的对象。一些投机商大量囤积后,开始大肆炒作。郁金香价格不断涨高,购买者越来越多,最后全欧洲的投机商都云集荷兰,加入到了这一投机狂潮。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已卖到了相当于15头公牛的价格。但当人们对郁金香真正的价值产生怀疑时,郁金香价格便很快跌到了1棵普通洋葱的价格,最后成千上万投机者人在这次投机潮中倾家荡产。

  浙江园林网消息:2月27日,是温江第三届兰花节开幕的日子。听说一盆卖价1100万元的兰花将现身,摆放“天价”兰花的精品馆门前已排起了数百人的队伍,人们都是冲着这盆名叫“天逸荷”的兰花而来。一盆兰花卖价是1100万元,这背后是迅速壮大的10万户成都养兰、炒兰户。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在借高利贷炒兰,图谋暴利。专家称,成都兰市价格已涨到了疯狂的境地,投资兰花不能盲目跟风,“击鼓传花”式的投机最终会让人血本无归。

  至此,所谓误区便是指对房价的虚拟性认识不足或不到位,房价就似被炒“盲目跟风”的郁金香。在这里,开发商与经纪商就是那“养兰、炒兰户”,而北京时下二手房的怪异价格及交易方式便是“炒兰户”最经典翻版。另者,房价成本不公开,一方面说明房价里藏着“郁金香”,一方面说明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物价部门渎职放任,至于背后秘密和潜规则,市面上解剖的已经非常透彻详细了。

  既然这样,央行就没必要担心房价下跌,所谓担心其实是多余,因为表面上的房价下跌,实质上是房价回归真实、回归价值,市场里的机关已经算尽了!另一方面,房价下跌无非是让地产商少赚些“暴利”或多缴些“暴利税”,中央银行对此又有什么忧要去担呢?

  话说过来,中央银行的担忧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今年8月31日,央行上海总部首度发布2006年《上海金融稳定报告》。报告指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经济增长动力、房地产金融、金融业协调发展、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交叉性金融业务监测与管理等六大问题。在《报告》中,央行对于2005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境外资金流入状况做出了明确的结论:“外资继续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报告》数据显示,05年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境外热钱有37.63亿美元,较04年增长了约40%。从数据上来看,2005年境外热钱流入量与当年上海市房地产投资总额比值为1:4.14,说明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热钱总量不可小视,对于上海房地产行业的推动作用很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大。在此,《上海金融稳定报告》给房价是怎样炼成的开出了“处方”。那么,与其说让央行担忧,还不如说央行早就看透了房价的秘密。

  禅宗老祖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同样,央行《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又何必惧怕房价下跌呢?房价下跌是假象,央行何必为假象所迷惑呢?按照中央部署的方针和政策,央行你大胆地、坚定地往前走吧!唯有如此,中国金融才能度过后果叵测的劫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