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马红漫:高校资金投资运作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12:13 南方日报

  财富时评

  马红漫

  教育部日前向各高校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对本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一次清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查出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这样一次突然进行的清查行动起因于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事件。单平担任校长期间,擅自批准将校方1亿元资金用于炒股,造成损失3758.83万元。

  我国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前两项多为“专款专用”,受到明确的限制,第三项一般是通过校办企业或慈善募捐等方面筹得的自有资金。经查证,当时用于炒股的1亿元资金,正是天津大学的自有资金。由于国家政策在这一领域留有空白,因此使用该笔资金用于资本市场的投资并不属“违规”。

  因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单平的问题和错误并不在于挪用资金炒股,而在于其投资股市的决策未经高校领导干部的“集体决策”。

  事实上,高校把自有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几乎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实现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举措。以美国耶鲁大学为例,作为世界上最为出名的高等学府,耶鲁不仅学术研究了得,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也毫不逊色。最近10年来,耶鲁大学的财富平均年增长17.4%,其中在Google 的投资获益良多,另外在期货市场、

房地产、石油、国际
股票
等方面也有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的高等学校管理原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学校校长等决策层并不需要为经费的来源与投向大费脑筋。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高校经费当中来自于国家直接拨款部分不够用。据统计,中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由此导致很多办学经费,甚至人才培养经费,都需要学校自己去筹集。资金筹集到位后也不得不面临保值增值的经营性压力。

  一方面是高校资金经营的现实压力,而另一方面,从高校管理层结构来看,往往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学校管理层往往出身于科研精英和教学骨干。但是,这样的学术人才未必掌握资产运作管理的要领。所以,在这样的体制结构下,即便把“集体决策”落到了实处,由于决策者缺乏投资知识和经验,其集体投票的结果也并不能保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而反观国外知名大学基金的运作,往往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资金的总体投向是由资金提供方事前做出规定,并且资金提供方可以在投资过程中和投资后监督学校对于资金的运作。比如

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很多资金在捐赠时就被捐赠人设定投资到某个特殊的领域。

  基金运作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具体的投资行为的操作者,在符合出资者要求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往往是由专业的投资机构负责具体的投资决策。比如斯坦福大学就是通过斯坦基金福管理公司进行资金运作,该基金公司由学校的信托委员会提名的一个董事会进行管理。斯坦福管理公司的董事会一般有三名信托人、一些投资和房地产的专业人士,还有来自学校商学院和经济系的代表组成,正是依靠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才保证了投资操作的成功度。

  中外高校投资管理体制的对比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等一些曾远离市场经济的领域也必将步入市场改革的过程,然而这样的变革,首先需要尊重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