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马国川:改革的声誉为什么受到严重损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9:52 中华工商时报

  □马国川(石家庄)

  建设部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表示,部分城市存在的“将公交线路一卖了之、放任不管”、“线路经营权私下倒卖”、“挂靠经营、个人承包”等问题必须尽快扭转。他明确表示:“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不应当是政府甩包袱、卸责任”(新华社12月3日)。

  把改革当成单纯的政府“甩包袱、卸责任”,不只是在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出现的问题。这些年来,在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领域的改革都可以隐约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那么,为什么会把改革理解成为政府“甩包袱、卸责任”呢?根子在于把“经济判断”当成了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也就是说,不少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是出于政府的“经济判断”,要么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要么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衡量改革成败可以有许多标准,把“经济判断”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也未尝不可。例如,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来说,是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衡量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不见好转,就很难说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把这个标准绝对化,甚至把“经济判断”当成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那么势必就会使改革变形。

  

医疗改革就是一个现成的例证。在
医疗体制改革
前,医疗部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在片面的“经济判断”的指引下,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医疗改革,主要措施无非就是减少国家的财政投入,给
医院
“以药养医”的“政策”。如果单从“经济判断”出发,医疗改革使得政府财政的压力确实减轻了,可是由于医院将病人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各种“宰”病人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以至于“看病贵”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将“经济判断”作为改革的评判标准,只看政府财政负担是否降低,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盈利,无疑违背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本质,必然导致老百姓“看病贵”,医改“基本不成功”。其实,以片面的“经济判断”为指引进行改革,无疑是“医改基本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些年来,为什么改革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为什么人们对改革失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改革把“经济判断”当成了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不管说得如何好听,通过改革,政府要么增加了收入,要么减少了财政支出,而民众不但没有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反而自己不断在多掏腰包。

  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有根本的一条,就是让民众受益。目前民众对改革效应的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改革的“目的性”日趋清晰和强烈。因此,改革到了现阶段,特别要求使广大民众都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而不是承受改革带来的利益剥夺。假如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仍然以“经济判断”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只能败坏改革的声誉,影响了民众拥护改革、投身改革热情的充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