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人们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与政府承诺的没完全兑现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养老保险的问题有二:一是老工人与老农民的欠账,二是个人账户的空账。养老保险资金的亏空,需要弥补。
魏凤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1月18日是个黄道吉日。
北京的车展在这天开幕,是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墨尔本宣布:鉴于中国较高的储蓄率和良好的财政状况,中国政府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政府要鼓励人们减少储蓄,参加社会保障,社保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保值增值。
11月20日上证综指应声突破2000点,社保基金理事长项怀诚笑逐颜开。
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个建议对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有实质的意义,人们更担心其将民间高储蓄搬家的企图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周小川的观点并非首次抛出,他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研究曾经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很多人承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支持、个人账户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体系是能够有效运转的。但这是需要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政府的可信承诺。
社会保障是个看起来非常复杂,实质上非常简单的问题。理论上讲,如果人们能够用年轻时的劳动剩余来应对退休后的生活支出,从而保持一生不变的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是朝三暮四的,年轻时的“月光”行为,消耗了人口红利。为了避免人口老龄化的公共风险,政府强制国民参加养老保障。民众之所以愿意参加养老保障,是相信通过强制锁定和专家理财,可以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让自己安度晚年。
在这种状态下,政府与民众达成了一个合约,民众相信政府是能够严格履约的,政府的承诺是可信的。现在人们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与政府承诺的没完全兑现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养老保险的问题有二:一是老工人与老农民的欠账,二是个人账户的空账。养老保险资金的亏空,需要弥补,否则会引起民众的不满。
政府通过强制居民储蓄搬家,可以部分地弥补这一窟窿。但是,这个窟窿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前面所讲的社会保障的良性循环都难以实现。更有甚者,这个窟窿使得人们怀疑政府的公信力了。在计划经济年代,政府强制劳动者的剩余转化为国有资产,承诺用资本的红利来补偿劳动的红利,结果是政府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在市场经济初期,个人养老账户的资金被一些地方政府当作唐僧肉利用时间差给吃掉了。上海社保案背后的沸点投资、华安基金、海欣股份等确实是使资本增值了,但是资本的收益并不归缴费的保险者而是归了个人。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案无论设计得如何精美,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政府如何让民众相信自己是一个好管家,能够做到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呢?迫在眉睫的事情有两项:
首先,政府出售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兑现给老人的承诺。其次,要保证养老保险资金的独立、安全运营,给年轻人一个可信的承诺。
垄断性的国有资产是由特殊利益集团掌控的,社保资金被当成了地方的第二财政,因而,承诺的兑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来临之前,我们个人能做的也只能是把剩余的资金放在银行里。